第350章 罗刹人还没来吗?
推荐阅读:天下长宁、武魂罗三炮?我乃龙帝临世!、无限格斗、重回61:我赶山御兽带全家吃肉!、混沌天帝诀、综影视之我为女配平遗憾、夫人她马甲又轰动全城了、女市长的男大秘、蝴蝶坠落、破产后,上门老公成了我的金主、
“你可知你们卫大人现在何处?”
孟胜新登上开平堡的瞭望塔,朔风扑面,视野骤然开阔,周边数里外的地理地貌一览无余。
远处山峦起伏,荒原上的丛林小径如细蛇般蜿蜒至天际。
不过,南边因为有千叠岬(今涵馆山)的巍峨山势所阻,津轻海峡的波涛尽数隐没在苍茫山影之后,无法窥得海上的任何情形。
他眯起眼,手指不自觉地敲击着木栏。
若是在那山巅设立一座瞭望哨的话,不仅过往海峡的商船、战船尽收眼底,便是天气极朗时,说不定还能望见对岸本州岛的轮廓。
如此,倭寇动向、海商航线,皆可早察。
正思忖间,下面木梯传来急促的攀爬脚步声。
片刻,开平堡负责人孙友耕登上了瞭望塔,朝他躬身一礼,然后恭敬地伺立在一旁。
两日前,四艘载满朝鲜移民的福船在津轻海峡西段各自分开,两艘一路向北驶往西营堡(今石狩市),进一步充实新川地区(今石狩川平原)拓殖人口数量。
而孟胜新所在的另外两艘船则转向往东驶往临海堡,等待转运回新洲本土。
在进入海峡深处后,考虑到船上朝鲜移民因海上颠簸,多有寒热交加之症,船队便准备暂泊开平堡休整。
不过,堡寨狭小,容不下太多的移民,便只能将部分身体不适的人转移至岸上,对其进行简单的诊疗,剩下的移民依旧待在船上。
好在,开平堡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新鲜的淡水和食物,所有人也被获准分批下到岸上活动一番手脚,这对处于身心疲惫的移民而言,不啻为最大的福音。
孟胜新在休息一晚后,也觉神清气爽,恢复了几分力气。
在堡寨中走了一圈后,他便攀上瞭望塔,眺望周边,浏览一下这座被后世日本称之为北海玄关的地方。
这座港口与长崎、横滨并称为日本历史最悠久的三大港口,也是世界三大夜景之一。
不过,到了这个时期,随着他们新华的强势介入,别说开平堡所在的涵馆,怕是整个北海道也将不再为日本所有。
一念至此,早已年过四旬的孟胜新竟也生出一丝暗爽之感。
这要是逮着机会,以北海道为基,出动数万海陆大军,再将日本痛殴一顿,逼着它签一份17世纪《二十一条》,那就更让人老怀大慰了。
对了,此时留守北瀛岛的卫仲龙不知现居何处,要是在返回本土前见上一面,那是最好不过了。
“回孟大人。”孙友耕躬身一礼,“一个月前,卑职从《北瀛塘报》上获知,卫大人在贵德堡(今北海道北部城市纹别)视察当地拓殖情况。至于现在卫大人居于何处,卑职尚不得知。”
“贵德堡?”孟胜新闻言,顿时一愣,“贵德堡在何处?”
“呃,好像是位于北瀛岛北边的沿海之地。”孙友耕脸上踌躇了一下,然后压低声音说道:“据闻,那里发现了金矿,已有当地土人和移民在零星采掘。故而,卫大人便带着人过去看看,具体是个什么情形。”
“哦,金矿?”孟胜新并未听到金矿而表现出喜悦之情,反而眉头皱了起来,“此事传开了吗?”
“想来应该没大范围地传开。”孙友耕有些不确定地说道:“拓殖队在收到消息后,立即派了一个小队自卫军过去,封锁了整个贵德堡海陆交通联系,以确保将此消息掩盖住。”
“但是,也不排除当地土人通过物资交易或人员走动,将这个事情传到倭人那里。”
“嗯,你们北瀛岛做得很及时,也很到位。”孟胜新点了点头,说道:“虽然,以北瀛岛目前的实力,已无惧于任何外来势力的入侵,但要是因发现金矿的问题,招来他人的觊觎,还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大人说得是。”孙友耕附和道。
“你们北瀛岛拓殖队于江东地区(即乌苏里江以东)开拓情况如何?”孟胜新问道。
“回孟大人……”孙友耕顿了一下,说道:“截止到去年十二月,我北瀛岛拓殖队在江东地区设立屯殖据点七处,迁移民五百余人。……呃,只是囿于地形限制,尚未深入内陆腹地,皆为沿海设堡立寨。”
“不过,在冬月间,组织了一支内陆探索队已进抵兴喀淀(即兴凯湖)附近,并与当地数个土著部落建立了初步的联系。”
“不错,不错!”孟胜新连连赞道:“你们的动作还是相当得快!我相信,随着大量朝鲜移民的到来,你们的拓殖进度也会大大加快。”
“那黑龙江流域的情况呢?”
“继去年五月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设立伯力堡后,上个月,拓殖队再次派出两艘桨帆船前往黑龙江流域,准备在入海口附近和下游中段某个位置设立两处据点,为此后进一步深入两江流域拓殖奠定基础。”
“探索两江流域地区时,有没有发现罗刹人?”孟胜新轻声问道。
“罗刹人?”孙友耕怔了一下,随即摇摇头,说道:“有没有发现罗刹人部落,卑职不太清楚,塘报也未曾有任何提及。只是听闻,两江流域有许多生藩部落,以渔猎为生,生性彪悍,几与生女真无异。”
“呵,也就是说,沙俄还没摸过来?”孟胜新心底没来由的一松。
“大人?……”孙友耕不解地看着他。
难道,这个被称为“罗刹”的土著部落很有威胁性吗?
怎么瞧着,这位孟大人对其很是上心!
——
金秀妍红着脸,从寨丁手中接过一碗热腾腾的玉米粥,屈膝微微一福,便立即转身就走。
还未离去多远,身后就传来一阵男人的哄笑声,唬得她不由加快了步伐,连《闺合要览》中所规定的女子移步不超三寸的训令也不顾。
“父亲,吃点热食吧……”进入一间木屋,金秀妍小心地将粥碗递给半躺在床上的父亲。
“……”金时敏接过粥碗,轻轻地喝了几口,甜香糯软的玉米粥吃在嘴里,顿时让他口齿生津,感觉美味异常,“你兄长呢?”
“他被唤去整理随船而来的书册了。”金秀妍低声说道。
“唉……”金时敏叹了一口气,不再言语,一口气将碗里的玉米粥喝进嘴里,腹中终是有了一丝饱意。
嗯,这粥饭颇有滋味。
“父亲,精神可好一些了?”金秀妍关切地问道。
“嗯,还好。”金时敏将粥碗递给女儿,“你可吃曾吃过?”
“女儿……吃过了。”金秀妍低声应道。
她想起方才食堂排队领取饭食时,那个掌勺的大汉盯着她看了许久,目光恨不得要穿透身上所穿衣物,骇得她差点就要扭头逃去。
幸好一名身着新华军服的军官走了过来,挥起刀鞘,抽了他一记,才让其收回那可怕的眼神,为自己取了一个玉米窝头和两个土豆。
尽管只是匆匆一瞥,但不知为何,那身英武的军服却总在心头萦绕。
“唉,来此北瀛荒岛,也不知未来我们将面临怎样的命运!”金时敏看到女儿俏丽的面容隐隐露出一丝惶然,心中不由一紧,让他突然间有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父亲,我在寨子里隐约看到了延安都护使的崔小姐……”金秀妍忽然想到了什么,“她现在似乎以侍女的身份,随侍在那位新华孟大人身边。”
“嗯?”金时敏怔了一下,随即露出一抹苦笑,“清虏入寇,黄海道泰半郡县、都护府沦为战场。那崔小姐多半是清虏击破延安后,随着逃难人群辗转流落至海边,然后不期为新华人所掳。”
“时移世易,国家危亡,百姓离难,即使贵为官宦家眷,又岂能独免其身?那崔都使小姐沦落至此,我们……”
说着,金时敏看着女儿是泪流不止,语焉哽咽。
身为国之干臣、一方牧使,既不能戍守疆土、卫护百姓,也不能保全家人,免遭欺凌。
此乃我辈之耻矣!
虽然,从济州岛被俘以来,再到押船前往北瀛荒岛,新华人尚未有祸害凌辱百姓的行径。
可一旦到了他们的地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要是发生了什么,那也只能默默承受即将到来的一切。
堂堂男儿之身,或许会被驱使为奴,受尽劳苦。
那么像女儿这种姿色上佳的妇人,下场想来也是凄惨无比。
在船上,与那位新华孟大人聊及清虏祸乱朝鲜之事,他说在朝鲜君臣表以臣服后,清虏几乎将汉城洗掠一空。
在撤兵回师时,清虏还顺带掳掠了超过四十万(原有历史共计掳掠了近五十万人)朝鲜百姓,如牵牛赶羊一般,从汉江边一直绵延至鸭绿江边。
一路上,尸骨累累,哭声震天。
黄海、平安、江原等三道、郡县,可以说是十室九空,百里无人烟。
那位孟大人还说,清虏此后发起的任何一场战争,即使是对大明的军事进攻,朝鲜也都必须派军参与,以履行一个藩属国的义务。
至于清虏所缺的粮食、布帛、铁料等诸多战争和民用物资,朝鲜皆不得有丝毫隐匿,必须做到有求必应,有应必送。
哪怕朝鲜国内发生天灾、瘟疫,乃至饥荒,也不得短了清虏的物资需求。
那位孟大人调侃地说道:“以后,朝鲜就是清虏随用随取的提款机了!”
虽然,金时敏不太理解何为“提款机”。
但他却明白这位孟大人话语里的大概意思。
朝鲜,就是清虏的后勤基地,将为他们持续不断地攻掠大明,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和物力。
直到某个时候,耗尽朝鲜最后一丝元气。
——
孟胜新登上开平堡的瞭望塔,朔风扑面,视野骤然开阔,周边数里外的地理地貌一览无余。
远处山峦起伏,荒原上的丛林小径如细蛇般蜿蜒至天际。
不过,南边因为有千叠岬(今涵馆山)的巍峨山势所阻,津轻海峡的波涛尽数隐没在苍茫山影之后,无法窥得海上的任何情形。
他眯起眼,手指不自觉地敲击着木栏。
若是在那山巅设立一座瞭望哨的话,不仅过往海峡的商船、战船尽收眼底,便是天气极朗时,说不定还能望见对岸本州岛的轮廓。
如此,倭寇动向、海商航线,皆可早察。
正思忖间,下面木梯传来急促的攀爬脚步声。
片刻,开平堡负责人孙友耕登上了瞭望塔,朝他躬身一礼,然后恭敬地伺立在一旁。
两日前,四艘载满朝鲜移民的福船在津轻海峡西段各自分开,两艘一路向北驶往西营堡(今石狩市),进一步充实新川地区(今石狩川平原)拓殖人口数量。
而孟胜新所在的另外两艘船则转向往东驶往临海堡,等待转运回新洲本土。
在进入海峡深处后,考虑到船上朝鲜移民因海上颠簸,多有寒热交加之症,船队便准备暂泊开平堡休整。
不过,堡寨狭小,容不下太多的移民,便只能将部分身体不适的人转移至岸上,对其进行简单的诊疗,剩下的移民依旧待在船上。
好在,开平堡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新鲜的淡水和食物,所有人也被获准分批下到岸上活动一番手脚,这对处于身心疲惫的移民而言,不啻为最大的福音。
孟胜新在休息一晚后,也觉神清气爽,恢复了几分力气。
在堡寨中走了一圈后,他便攀上瞭望塔,眺望周边,浏览一下这座被后世日本称之为北海玄关的地方。
这座港口与长崎、横滨并称为日本历史最悠久的三大港口,也是世界三大夜景之一。
不过,到了这个时期,随着他们新华的强势介入,别说开平堡所在的涵馆,怕是整个北海道也将不再为日本所有。
一念至此,早已年过四旬的孟胜新竟也生出一丝暗爽之感。
这要是逮着机会,以北海道为基,出动数万海陆大军,再将日本痛殴一顿,逼着它签一份17世纪《二十一条》,那就更让人老怀大慰了。
对了,此时留守北瀛岛的卫仲龙不知现居何处,要是在返回本土前见上一面,那是最好不过了。
“回孟大人。”孙友耕躬身一礼,“一个月前,卑职从《北瀛塘报》上获知,卫大人在贵德堡(今北海道北部城市纹别)视察当地拓殖情况。至于现在卫大人居于何处,卑职尚不得知。”
“贵德堡?”孟胜新闻言,顿时一愣,“贵德堡在何处?”
“呃,好像是位于北瀛岛北边的沿海之地。”孙友耕脸上踌躇了一下,然后压低声音说道:“据闻,那里发现了金矿,已有当地土人和移民在零星采掘。故而,卫大人便带着人过去看看,具体是个什么情形。”
“哦,金矿?”孟胜新并未听到金矿而表现出喜悦之情,反而眉头皱了起来,“此事传开了吗?”
“想来应该没大范围地传开。”孙友耕有些不确定地说道:“拓殖队在收到消息后,立即派了一个小队自卫军过去,封锁了整个贵德堡海陆交通联系,以确保将此消息掩盖住。”
“但是,也不排除当地土人通过物资交易或人员走动,将这个事情传到倭人那里。”
“嗯,你们北瀛岛做得很及时,也很到位。”孟胜新点了点头,说道:“虽然,以北瀛岛目前的实力,已无惧于任何外来势力的入侵,但要是因发现金矿的问题,招来他人的觊觎,还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大人说得是。”孙友耕附和道。
“你们北瀛岛拓殖队于江东地区(即乌苏里江以东)开拓情况如何?”孟胜新问道。
“回孟大人……”孙友耕顿了一下,说道:“截止到去年十二月,我北瀛岛拓殖队在江东地区设立屯殖据点七处,迁移民五百余人。……呃,只是囿于地形限制,尚未深入内陆腹地,皆为沿海设堡立寨。”
“不过,在冬月间,组织了一支内陆探索队已进抵兴喀淀(即兴凯湖)附近,并与当地数个土著部落建立了初步的联系。”
“不错,不错!”孟胜新连连赞道:“你们的动作还是相当得快!我相信,随着大量朝鲜移民的到来,你们的拓殖进度也会大大加快。”
“那黑龙江流域的情况呢?”
“继去年五月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设立伯力堡后,上个月,拓殖队再次派出两艘桨帆船前往黑龙江流域,准备在入海口附近和下游中段某个位置设立两处据点,为此后进一步深入两江流域拓殖奠定基础。”
“探索两江流域地区时,有没有发现罗刹人?”孟胜新轻声问道。
“罗刹人?”孙友耕怔了一下,随即摇摇头,说道:“有没有发现罗刹人部落,卑职不太清楚,塘报也未曾有任何提及。只是听闻,两江流域有许多生藩部落,以渔猎为生,生性彪悍,几与生女真无异。”
“呵,也就是说,沙俄还没摸过来?”孟胜新心底没来由的一松。
“大人?……”孙友耕不解地看着他。
难道,这个被称为“罗刹”的土著部落很有威胁性吗?
怎么瞧着,这位孟大人对其很是上心!
——
金秀妍红着脸,从寨丁手中接过一碗热腾腾的玉米粥,屈膝微微一福,便立即转身就走。
还未离去多远,身后就传来一阵男人的哄笑声,唬得她不由加快了步伐,连《闺合要览》中所规定的女子移步不超三寸的训令也不顾。
“父亲,吃点热食吧……”进入一间木屋,金秀妍小心地将粥碗递给半躺在床上的父亲。
“……”金时敏接过粥碗,轻轻地喝了几口,甜香糯软的玉米粥吃在嘴里,顿时让他口齿生津,感觉美味异常,“你兄长呢?”
“他被唤去整理随船而来的书册了。”金秀妍低声说道。
“唉……”金时敏叹了一口气,不再言语,一口气将碗里的玉米粥喝进嘴里,腹中终是有了一丝饱意。
嗯,这粥饭颇有滋味。
“父亲,精神可好一些了?”金秀妍关切地问道。
“嗯,还好。”金时敏将粥碗递给女儿,“你可吃曾吃过?”
“女儿……吃过了。”金秀妍低声应道。
她想起方才食堂排队领取饭食时,那个掌勺的大汉盯着她看了许久,目光恨不得要穿透身上所穿衣物,骇得她差点就要扭头逃去。
幸好一名身着新华军服的军官走了过来,挥起刀鞘,抽了他一记,才让其收回那可怕的眼神,为自己取了一个玉米窝头和两个土豆。
尽管只是匆匆一瞥,但不知为何,那身英武的军服却总在心头萦绕。
“唉,来此北瀛荒岛,也不知未来我们将面临怎样的命运!”金时敏看到女儿俏丽的面容隐隐露出一丝惶然,心中不由一紧,让他突然间有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父亲,我在寨子里隐约看到了延安都护使的崔小姐……”金秀妍忽然想到了什么,“她现在似乎以侍女的身份,随侍在那位新华孟大人身边。”
“嗯?”金时敏怔了一下,随即露出一抹苦笑,“清虏入寇,黄海道泰半郡县、都护府沦为战场。那崔小姐多半是清虏击破延安后,随着逃难人群辗转流落至海边,然后不期为新华人所掳。”
“时移世易,国家危亡,百姓离难,即使贵为官宦家眷,又岂能独免其身?那崔都使小姐沦落至此,我们……”
说着,金时敏看着女儿是泪流不止,语焉哽咽。
身为国之干臣、一方牧使,既不能戍守疆土、卫护百姓,也不能保全家人,免遭欺凌。
此乃我辈之耻矣!
虽然,从济州岛被俘以来,再到押船前往北瀛荒岛,新华人尚未有祸害凌辱百姓的行径。
可一旦到了他们的地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要是发生了什么,那也只能默默承受即将到来的一切。
堂堂男儿之身,或许会被驱使为奴,受尽劳苦。
那么像女儿这种姿色上佳的妇人,下场想来也是凄惨无比。
在船上,与那位新华孟大人聊及清虏祸乱朝鲜之事,他说在朝鲜君臣表以臣服后,清虏几乎将汉城洗掠一空。
在撤兵回师时,清虏还顺带掳掠了超过四十万(原有历史共计掳掠了近五十万人)朝鲜百姓,如牵牛赶羊一般,从汉江边一直绵延至鸭绿江边。
一路上,尸骨累累,哭声震天。
黄海、平安、江原等三道、郡县,可以说是十室九空,百里无人烟。
那位孟大人还说,清虏此后发起的任何一场战争,即使是对大明的军事进攻,朝鲜也都必须派军参与,以履行一个藩属国的义务。
至于清虏所缺的粮食、布帛、铁料等诸多战争和民用物资,朝鲜皆不得有丝毫隐匿,必须做到有求必应,有应必送。
哪怕朝鲜国内发生天灾、瘟疫,乃至饥荒,也不得短了清虏的物资需求。
那位孟大人调侃地说道:“以后,朝鲜就是清虏随用随取的提款机了!”
虽然,金时敏不太理解何为“提款机”。
但他却明白这位孟大人话语里的大概意思。
朝鲜,就是清虏的后勤基地,将为他们持续不断地攻掠大明,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和物力。
直到某个时候,耗尽朝鲜最后一丝元气。
——
本文网址:http://www.yuedudaye.com/xs/7/7185/525588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yueduday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