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京兆府解头
推荐阅读:柳无邪吞天神鼎、父子都选白月光,这婚我离定了、盲人神医、重生78,开局被女知青退婚、武道太难?可我有面板啊!、诸神愚戏、谍影:命令与征服、重生:保送清北,我让校花震惊了、恶役少爷怎么可能会是圣女?、山野村色、
在唐代的政治生态当中,宰相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宰相是什么样的性格与作风、秉持怎样的施政方针,都极大的影响乃至于直接决定了当时的政治形态如何。这一点,尤其在盛唐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
在盛唐时期的众多宰相当中,李元纮的事迹不甚彰显,最为人知还是其人在担任雍州司户时顶着上司和太平公主的压力公允判决,留下了南山铁案这一典故。
至于其在宰相位置上,除了清俭正直的作风和与同僚的冲突之外,似乎没有什么实事可称。但《旧唐书》还是记载了一则,那就是李元纮阻止屯田关辅。
开元年间,宇文融负责括田括户,在括田的政策当中有一项就是罢内外百官职田,给还逃户及贫下户欠丁田。
但百官职田被罢后,每亩地要给两斗粟的地子补偿,按照开元年间内外百官职田数据来算,单此一项开支就达到了每年两百万石粟。而这些需要给予的职田地子,很大一部分又集中在关中、尤其是近畿的关辅地区。
得获田地的还逃户本身属于轻税户,朝廷几年时间内都不能从其户中收取到正税,如此一来就造成了关中地区这一项改革实际上的效果是得不偿失。
因此又有朝臣建议干脆以百官职田作为田本,在关辅进行屯田,由此直接获得收入。
这种思路就是宇文融括田思路的一个延伸和补充,即将分散于州县的职田以屯田进行公私置换,将这些土地和人口聚集在一起,绕过地方官府的管辖进行特殊管理,从而掩饰关中括田不如预期的情况。
作为宰相的李元纮否决了这一提议,并且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那就是“军国不同,中外异制”,盲目进行恐怕会得不偿失、家国两困。
作为这一事情反例的,就是开元后期以吏治入朝的牛仙客罔顾军国不同、中外异制,大肆推行和籴,给大唐的财赋体系和地方的行政与经济生态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与伤害。
至于另一道策问题,江南以布折租,又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其根源就在于唐代初期所奉行的以征收实物为主体的租庸调赋税方法,已经不适合唐代这一大一统帝国生产力的恢复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又由于一直没有一个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充足的货币供给,迟迟难以进行整体的赋税改革。
李元纮虽然是当朝宰相,但若是讲到高屋建瓴的看待问题、指出唐代政治的弊端,他的视野是的确不如张岱这么大和透彻。
许多人讲到古人古事,往往有一种不明觉厉的滤镜加持。
但事实上大部分古人终其一生所接触到的人事、所经受的观点碰撞以及对所处世界的了解,都不如后人一年所接受的那么多,当然天天看营销号那严重阉割的观点灌输的例外。
张岱也不知道接下来还会不会有什么人和事来打断他的解试,便也不再故弄玄虚,拿出纸笔来便开始奋笔疾书、伏案答题。
张均还在外边低头盘算着稍后怎么拖延应答策问,他倒是能想明白李元纮并不是针对他儿子、而是在针对他。
所以如果张岱应答不合格、被李元纮抓住痛脚后,他儿子解试过不过得了还是其次,他自己则就要被大加责难,甚至难能继续立足于中书省。
可是他这里刚刚组织好说辞,再抬头看去,却发现他儿子非但没有推脱,反而已经开始挥笔答题起来。
“这逆子当真骄狂!”
他心内暗骂一声,当即举步便要入内喝阻,然而刚刚来到门前,便被省中吏员举手拦截道:“虽然张舍人家教严谨、立身正直,但与张郎毕竟是至亲,还需避嫌……”
张均听到这话,恨恨退到一边,转而就连家中的父亲都埋怨起来。
这祖孙俩不知打的什么主意,连自己都给死死瞒住,丝毫不体恤他在省中任事的艰难,如今事情闹到这一步田地仍然不知收敛,一老一少俱是人间闲物,到最后罪责还得他一人承受!
且不说张均避在一旁满腹牢骚,裴敦复和席豫也都有些紧张的望着正在伏案答题的张岱。
之前其人杂文诗赋那么精彩,固然让人惊艳不已,但两人也都心知必然是提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但是眼下乃是宰相临时拟题,如果前后表现差异过大,无疑是说不过去的,甚至被直接咎以舞弊之罪都有可能。
内外相关的几人心情忐忑,但张岱却是越答越顺畅。
虽然策问没有具体的文章可抄,但他本身的古文功底也足以支持他将自己的观点和论据讲述清楚,或许并不如古人那些策论名篇文采飞扬,但这种文章所重要的也并不是文采。
关中屯田,他便紧紧扣住一个“军国不同,中外异制”的题眼,然后再继续补充自己的论据。
比如公私易田对民众和农事的滋扰、屯丁的征发对自耕农的破坏、庸役的滥派等等,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充分的重视和妥善的解决,那么看似扩产增收的屯田实则是建立在对小民的更大压迫上,反而会进一步加剧土地的兼并。
至于江南的以布折租,他则以“天子治人,各因所便”而破题,实际上还是秉持了先秦以来“任土所宜”的轻赋思想,即老百姓能生产什么、拿出什么,官府就收取什么。
但是他的观点又不只局限在自然经济的单一思路,治人的概念不只包括民,也包括官吏,不只要看小民能拿出什么,还要看官吏能做到什么。
赋税尽量集中征取,不要频繁的层层加派,既增加民众的负担,也增加行政的负担。
至于这个平衡怎么掌握,他也不知道!
这不废话吗?他要能什么问题都鞭辟入里的分析清楚、并提出周全妥当的方案,他直接去中书门下做宰相了,还用得着在这里考解试?
他肚子里是真有东西,而且对这些问题也是真的有思考,拿起笔来后洋洋洒洒几千字一挥而就,中间几乎没有太长的停顿,很快就写满了几大张纸。
除了正在廊外懊恼抱怨的张均之外,房中监考的席豫和裴敦复看到张岱这架势,都不免一愣一愣的,心里也拿不准这小子是真的有货,还是在这里装腔作势?
尽管心中好奇无比,但他们也不敢贸然上前打扰,以免搅乱了张岱的思路,就这么站在一旁一边打量着奋笔疾书的少年,一边用眼神彼此进行着情绪交流。
终于张岱顿势收笔,徐徐的吐出一口气之后,将手中的笔放在砚台一侧。
席豫和裴敦复便再也忍耐不住,忙不迭冲上前来,各自抓起一张案上的答卷快速阅读起来,但又发现他们各自所拿的都不是开头。还想再低头寻找时,中书省吏员已经疾行上前,将所有答卷都收起来往直堂送去。
“答完了?”
张均也注意到了这里的变化,匆匆走上前来,拉住伸着懒腰走出庑舍的张岱,口中低斥道:“我不是教你拖延?你究竟答得如何……”
张岱瞥他一眼并不说话,阔步往直堂所在走去,他也想看看李元纮在看到自己两篇策论后会是怎样的表情。
直堂中李元纮正在批示文书卷宗,外堂那一桩事自然不值得他废事等候,当听到吏员进奏张岱两篇策问已经答毕,他也略感诧异,向外看一看距离落日还有一段时间,当即便皱眉道:“这么快?”
须知这些朝政问题牵涉方方面面,就连许多朝中大臣都争执不下、意见不能统一,一般应试举子为了想清楚策问问题都要花费许久。
但此子只用了不足两个时辰便连答两道问题,要么是乱答一气、敷衍了事,要么是天纵奇才、见事深刻。
只看如今这一情况,明显前者可能更大,所以李元纮还没看到策论,心里已经准备生气了,然而当他接过策论文章开始阅览时,脸上的表情却顿时一僵,那“军国不同、中外异制”八个字刺的他眼睛有点疼。
他连忙在一堆文卷中翻找,找出了自己针对这一奏章所进行的批复,两文对照读来,发现内容足足相似个八九成,观点更是完全一致。
若非这批复乃是他今天上午亲自拟出,而且到现在一直都没有离开直堂,他真要怀疑莫非自己抄了此子的策论?
李元纮捧着张岱的策论久久不语,堂外等待的几人却是惴惴不安,他们都不清楚张岱策论究竟答得怎么样。
张岱自己心里倒是门儿清,他还挺想看看李元纮是个什么表情,探头往里望去,但中书省直堂又深又阔,他从门外只能看到堂上一个模糊的轮廓。
良久之后,李元纮从堂上站起身来,拿着张岱的答卷走出直堂,来到门前,认认真真的将少年打量一番,然后才沉声道:“确是卓然俊才,后生可畏。”
他大可以不问究竟,直接将少年答卷作废,但自己的批复明天却要付议,那他否定的就不再是少年的策论,而是他李元纮不堪为相!
“京兆府取士公允,裴功曹尽职可称!”
李元纮又将张岱的答卷交还给裴敦复,然后便摆手示意他们可以离开中书省,他对此事再无异议。
“相公明察秋毫、秉直行事,下官等受教深矣!”
裴敦复等人自不知李元纮心中所想,只道是这位李相公也为少年才情所折服,于是便也连忙作揖道。
几人一起告退行出,此时的中书省外也聚集着不少时流,因为选人们之前喧闹、之后又争诵雄文,早已经让这件事在皇城传开。
眼下已经将近傍晚、百司俱闲,众人也都忍不住过来看个热闹。
裴敦复显得比张岱还要激动,他站在中书省门前台阶上,望着外间众人,突然抓起张岱的胳膊高高举起,向着一众百司官员和选人们大声吼道:“张郎是我京兆府解头!”
宰相是什么样的性格与作风、秉持怎样的施政方针,都极大的影响乃至于直接决定了当时的政治形态如何。这一点,尤其在盛唐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
在盛唐时期的众多宰相当中,李元纮的事迹不甚彰显,最为人知还是其人在担任雍州司户时顶着上司和太平公主的压力公允判决,留下了南山铁案这一典故。
至于其在宰相位置上,除了清俭正直的作风和与同僚的冲突之外,似乎没有什么实事可称。但《旧唐书》还是记载了一则,那就是李元纮阻止屯田关辅。
开元年间,宇文融负责括田括户,在括田的政策当中有一项就是罢内外百官职田,给还逃户及贫下户欠丁田。
但百官职田被罢后,每亩地要给两斗粟的地子补偿,按照开元年间内外百官职田数据来算,单此一项开支就达到了每年两百万石粟。而这些需要给予的职田地子,很大一部分又集中在关中、尤其是近畿的关辅地区。
得获田地的还逃户本身属于轻税户,朝廷几年时间内都不能从其户中收取到正税,如此一来就造成了关中地区这一项改革实际上的效果是得不偿失。
因此又有朝臣建议干脆以百官职田作为田本,在关辅进行屯田,由此直接获得收入。
这种思路就是宇文融括田思路的一个延伸和补充,即将分散于州县的职田以屯田进行公私置换,将这些土地和人口聚集在一起,绕过地方官府的管辖进行特殊管理,从而掩饰关中括田不如预期的情况。
作为宰相的李元纮否决了这一提议,并且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那就是“军国不同,中外异制”,盲目进行恐怕会得不偿失、家国两困。
作为这一事情反例的,就是开元后期以吏治入朝的牛仙客罔顾军国不同、中外异制,大肆推行和籴,给大唐的财赋体系和地方的行政与经济生态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与伤害。
至于另一道策问题,江南以布折租,又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其根源就在于唐代初期所奉行的以征收实物为主体的租庸调赋税方法,已经不适合唐代这一大一统帝国生产力的恢复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又由于一直没有一个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充足的货币供给,迟迟难以进行整体的赋税改革。
李元纮虽然是当朝宰相,但若是讲到高屋建瓴的看待问题、指出唐代政治的弊端,他的视野是的确不如张岱这么大和透彻。
许多人讲到古人古事,往往有一种不明觉厉的滤镜加持。
但事实上大部分古人终其一生所接触到的人事、所经受的观点碰撞以及对所处世界的了解,都不如后人一年所接受的那么多,当然天天看营销号那严重阉割的观点灌输的例外。
张岱也不知道接下来还会不会有什么人和事来打断他的解试,便也不再故弄玄虚,拿出纸笔来便开始奋笔疾书、伏案答题。
张均还在外边低头盘算着稍后怎么拖延应答策问,他倒是能想明白李元纮并不是针对他儿子、而是在针对他。
所以如果张岱应答不合格、被李元纮抓住痛脚后,他儿子解试过不过得了还是其次,他自己则就要被大加责难,甚至难能继续立足于中书省。
可是他这里刚刚组织好说辞,再抬头看去,却发现他儿子非但没有推脱,反而已经开始挥笔答题起来。
“这逆子当真骄狂!”
他心内暗骂一声,当即举步便要入内喝阻,然而刚刚来到门前,便被省中吏员举手拦截道:“虽然张舍人家教严谨、立身正直,但与张郎毕竟是至亲,还需避嫌……”
张均听到这话,恨恨退到一边,转而就连家中的父亲都埋怨起来。
这祖孙俩不知打的什么主意,连自己都给死死瞒住,丝毫不体恤他在省中任事的艰难,如今事情闹到这一步田地仍然不知收敛,一老一少俱是人间闲物,到最后罪责还得他一人承受!
且不说张均避在一旁满腹牢骚,裴敦复和席豫也都有些紧张的望着正在伏案答题的张岱。
之前其人杂文诗赋那么精彩,固然让人惊艳不已,但两人也都心知必然是提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但是眼下乃是宰相临时拟题,如果前后表现差异过大,无疑是说不过去的,甚至被直接咎以舞弊之罪都有可能。
内外相关的几人心情忐忑,但张岱却是越答越顺畅。
虽然策问没有具体的文章可抄,但他本身的古文功底也足以支持他将自己的观点和论据讲述清楚,或许并不如古人那些策论名篇文采飞扬,但这种文章所重要的也并不是文采。
关中屯田,他便紧紧扣住一个“军国不同,中外异制”的题眼,然后再继续补充自己的论据。
比如公私易田对民众和农事的滋扰、屯丁的征发对自耕农的破坏、庸役的滥派等等,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充分的重视和妥善的解决,那么看似扩产增收的屯田实则是建立在对小民的更大压迫上,反而会进一步加剧土地的兼并。
至于江南的以布折租,他则以“天子治人,各因所便”而破题,实际上还是秉持了先秦以来“任土所宜”的轻赋思想,即老百姓能生产什么、拿出什么,官府就收取什么。
但是他的观点又不只局限在自然经济的单一思路,治人的概念不只包括民,也包括官吏,不只要看小民能拿出什么,还要看官吏能做到什么。
赋税尽量集中征取,不要频繁的层层加派,既增加民众的负担,也增加行政的负担。
至于这个平衡怎么掌握,他也不知道!
这不废话吗?他要能什么问题都鞭辟入里的分析清楚、并提出周全妥当的方案,他直接去中书门下做宰相了,还用得着在这里考解试?
他肚子里是真有东西,而且对这些问题也是真的有思考,拿起笔来后洋洋洒洒几千字一挥而就,中间几乎没有太长的停顿,很快就写满了几大张纸。
除了正在廊外懊恼抱怨的张均之外,房中监考的席豫和裴敦复看到张岱这架势,都不免一愣一愣的,心里也拿不准这小子是真的有货,还是在这里装腔作势?
尽管心中好奇无比,但他们也不敢贸然上前打扰,以免搅乱了张岱的思路,就这么站在一旁一边打量着奋笔疾书的少年,一边用眼神彼此进行着情绪交流。
终于张岱顿势收笔,徐徐的吐出一口气之后,将手中的笔放在砚台一侧。
席豫和裴敦复便再也忍耐不住,忙不迭冲上前来,各自抓起一张案上的答卷快速阅读起来,但又发现他们各自所拿的都不是开头。还想再低头寻找时,中书省吏员已经疾行上前,将所有答卷都收起来往直堂送去。
“答完了?”
张均也注意到了这里的变化,匆匆走上前来,拉住伸着懒腰走出庑舍的张岱,口中低斥道:“我不是教你拖延?你究竟答得如何……”
张岱瞥他一眼并不说话,阔步往直堂所在走去,他也想看看李元纮在看到自己两篇策论后会是怎样的表情。
直堂中李元纮正在批示文书卷宗,外堂那一桩事自然不值得他废事等候,当听到吏员进奏张岱两篇策问已经答毕,他也略感诧异,向外看一看距离落日还有一段时间,当即便皱眉道:“这么快?”
须知这些朝政问题牵涉方方面面,就连许多朝中大臣都争执不下、意见不能统一,一般应试举子为了想清楚策问问题都要花费许久。
但此子只用了不足两个时辰便连答两道问题,要么是乱答一气、敷衍了事,要么是天纵奇才、见事深刻。
只看如今这一情况,明显前者可能更大,所以李元纮还没看到策论,心里已经准备生气了,然而当他接过策论文章开始阅览时,脸上的表情却顿时一僵,那“军国不同、中外异制”八个字刺的他眼睛有点疼。
他连忙在一堆文卷中翻找,找出了自己针对这一奏章所进行的批复,两文对照读来,发现内容足足相似个八九成,观点更是完全一致。
若非这批复乃是他今天上午亲自拟出,而且到现在一直都没有离开直堂,他真要怀疑莫非自己抄了此子的策论?
李元纮捧着张岱的策论久久不语,堂外等待的几人却是惴惴不安,他们都不清楚张岱策论究竟答得怎么样。
张岱自己心里倒是门儿清,他还挺想看看李元纮是个什么表情,探头往里望去,但中书省直堂又深又阔,他从门外只能看到堂上一个模糊的轮廓。
良久之后,李元纮从堂上站起身来,拿着张岱的答卷走出直堂,来到门前,认认真真的将少年打量一番,然后才沉声道:“确是卓然俊才,后生可畏。”
他大可以不问究竟,直接将少年答卷作废,但自己的批复明天却要付议,那他否定的就不再是少年的策论,而是他李元纮不堪为相!
“京兆府取士公允,裴功曹尽职可称!”
李元纮又将张岱的答卷交还给裴敦复,然后便摆手示意他们可以离开中书省,他对此事再无异议。
“相公明察秋毫、秉直行事,下官等受教深矣!”
裴敦复等人自不知李元纮心中所想,只道是这位李相公也为少年才情所折服,于是便也连忙作揖道。
几人一起告退行出,此时的中书省外也聚集着不少时流,因为选人们之前喧闹、之后又争诵雄文,早已经让这件事在皇城传开。
眼下已经将近傍晚、百司俱闲,众人也都忍不住过来看个热闹。
裴敦复显得比张岱还要激动,他站在中书省门前台阶上,望着外间众人,突然抓起张岱的胳膊高高举起,向着一众百司官员和选人们大声吼道:“张郎是我京兆府解头!”
本文网址:http://www.yuedudaye.com/xs/6/6843/491649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yueduday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