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离奇命案

推荐阅读:天下长宁武魂罗三炮?我乃龙帝临世!无限格斗重回61:我赶山御兽带全家吃肉!混沌天帝诀综影视之我为女配平遗憾夫人她马甲又轰动全城了女市长的男大秘蝴蝶坠落破产后,上门老公成了我的金主

    贾川心情也不好,本来以为回到京城,即便不像吴兵那样等着封侯,那也应该是京城中人人羡慕,官员争相交往,门庭若市那样的状况。
    他知道朱瞻基不可能赏个大官,贾川也不想要,但总该赏个宅子,赏些金银,待汉王的事尘埃落定,将他外放个肥缺。
    贾川甚至想过能不能用外放的机会换个去彰德见赵王的机会,至于婚事,贾川觉着高云朵对他已有所不同,这件事未必需要朱瞻基成全,他可利用住在高家的机会,再多多的表现一番,同时先弄到点真金白银固定资产啥的再确定关系不迟。
    可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贾川被汉王逼得只能躲到这么个地方,还只能带着老郑头,心情能好才怪。
    于是,初见面的时候赵光有多不屑,贾川便有多冷漠,一个小小知县已无法入贾川的眼。
    但紧跟着被送过来的小鞋,激起了贾川的斗志,想到在乐安斗王爷都未曾失手,一个小小知县岂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贾川报到的时候,秋粮征收已告一段落,但总有未交齐的,赵光将催收这个苦差交给了贾川,原本这也该县丞负责,只不过会有衙役捕快前去催收,赵光只说县衙人手不够,只给了贾川两名衙役跟随,更是授意户房篡改鱼鳞册,等贾川按照黄册催收时,竟是惹得已交齐的民户寻死觅活,更是声称要去找知县做主。
    贾川知道自己上当,回县衙找赵光理论,他想说出自己的‘丰功伟绩’镇住赵光,才想起来自己眼下是宋声,一个毫无根基,凭科考成绩混入体制内的年轻人。
    想起这件事后,贾川上窜的热血回落了,献县属北直隶,他没有认识的人,难不成要进京找人告状?
    这状要怎么告?说自己挨知县欺负了?
    赵光等的便是这个时候,竟是做出恼怒之后当堂摔碎茶盏的举动,指着贾川咆哮道:“连太祖定的赋额都收不齐,你的圣贤书读狗肚子里了?”
    贾川竟是无法反驳,圣贤书?他没怎么读过,读过的也早就还给老师了,他想说此事与狗无关。
    老郑头劝他:“忍忍吧,眼下没人能帮你。”
    贾川意识到之前之所以能混得开,并非只因他如何有本事,而是因他离开黄芦岭的契机,他遇到了朱瞻基。
    他赢在起跑线上,前世积累的那点经验才有机会被用上。
    眼下他顶着另一个人的名号,没了那棵大树,他还是他,他却不再是他。
    贾川想到韩信、勾践……也就能想起这两位,他觉得自己应该收敛一下,忍一忍,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嘛。
    老话咋说的来的?能人大多在民间,只不过他们没有机会展现罢了,自己委屈一下算啥,还有终生没机会发光的呢。
    哪知赵光是个记仇的,眼见贾川笑脸相迎了,他也只认为是自己下马威给的绝好,让这个初生牛犊知道了畏惧,可他并不满足,他觉得就此停手不会让这个年轻人长记性,教训一定要给足。
    贾川到献县来可没有人提供住处,他要住在县衙廨舍,按理说应是比衙役们住的吏舍要好些,是个单独的,很小的一个院落,原本刚住进来的时候确实还行,哪知几日后,莫说是热饭热菜,便是炭火都少了,老郑头的身份暂时还不是仵作,只是宋声的老仆,老仆有生活经验,带来的行李中竟是有个红泥小炉,他又上街买了手炉,添了两床被褥,又买了些菜肉米粮,锅碗瓢盆的……
    赵光生气了,他如此刁难就是为了让这个叫宋声的年轻人亲自来找他认错,只是态度上的变化还不够,他要看到宋声痛哭流涕,痛改前非,而后拿出些什么来……想当年他就是这么过来的。
    可看他们有银钱买这买那,却不知道往他这儿送,赵光觉得这是点拨的还不够。
    贾川对工作还是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虽说半年时间他已调任数个岗位,各个岗位实习期都没过,但他还是尽量按照实习生的标准要求自己,对新岗位多加了解。
    贾川了解到按照《大明会典》,县丞可审理杖刑以下案件,偏这日遇上一起偷鸡案,偷鸡贼被当场抓获,押送至县衙,贾川便按照自己了解的律法,判了偷鸡贼笞二十。
    赵光得知后,举着《问刑条例》找到贾川,指着其中一条‘凡盗牲畜者枷号三日’质问贾川:“宋县丞莫不是收取了这人贿赂?”
    贾川解释:“鸡是家禽,与牲畜略有不同……”
    “家禽便不算牲畜了?”
    贾川怒急:“你跟我咬文嚼字是吧?”
    “本官只是按章办事。”
    “你竟是知道按章办事?这四个字你会写吗?牢房中多少淹禁之人?是县尊找不到理应按照那一页的章程办案?”
    赵光也急了声称要向上如实禀报宋县丞不按律法办案,有收受贿赂之嫌。
    贾川最不怕向上找人,摆手说:“你随便,最好是告去京城,看看是查你,还是查我!”
    赵光气得胡子都在颤,原本不是已经认低伏小了吗?怎的突然又硬气上了?
    赵光不解,贾川却从此摆烂,一副爱咋咋地的模样,与赵光斗嘴已属日常,赵光甚至在贾川的穿着上找过麻烦:“宋县丞这镶边云纹可是有逾制之嫌。”
    贾川实习了那么多地方,对明代穿着这方面还是多少有点了解的,朱元璋对服饰有着极严苛的规定,不同阶层人的衣服材质,花色纹路都有严格划分,真说逾制了,那是要被治罪的。
    赵光以为自己会看到贾川惊吓之后的苦苦哀求,没想到贾川却梗着脖子问:“你是眼瞎吗?我这是素云纹!大晚上的你追到我住处查看,是闲的无事还是对吏部将我调任此处有意见?又或者……后宅的妾室人数不够?”
    赵光气得叫嚷着要让宋声再穿不了官服。
    ……
    虽说贾川不怕赵光告状,但日日如此度日换谁也不会爽快,他只盼着年前年后的,朱瞻基能快点收拾了他二叔。
    贾川是想不通,都已经这样了,这叔侄俩怎还都坐得住?他来献县已是月余,可京中并无任何消息传来,可见朱瞻基还未曾动手,朱高煦也老实待着,莫不是这里也讲究到了年根,凡事都等过完年再说?
    贾川便是带着这么一份不开心,在腊月二十八这日上午带着老郑头出门的时候,见到了前来报案,又被衙役轰走的几名村民。
    原本贾川也不想多事,后日便是除夕,这个时候若是一起偷鸡摸狗的案子,他也会劝人回去,哪知听罢之后,他急匆匆去了县衙后宅找赵光,这案子,他接了!
    报案人说他们村子边上有座小山,小山上有座小庙,内有佛堂一座,庵房两间,低矮的小厨房一间,里面住着两位风烛残年的老和尚,整日念经,与世无争。
    小年那日,村里竟是来了两个云游的道士,找到小庙借宿,当时村中不少人都跟着道士一路到了小庙,有大人也有孩子。
    他们回来与没去的人说第一次见牛鼻子对上老秃驴,老秃驴竟是不同意牛鼻子借宿,牛鼻子好说歹说才被允许进了庙门。
    这件事被当做一个乐子,在村中传言了一日。
    这是小年那日的事,接下来几日,村中未见道士离开,有调皮的孩童日日守在山边,也未见有人离开,腊月二十六那日,村中有人觉着不对,几日未见小庙上空有烟雾飘起,便有人大胆去了小庙,叫了门,无人应答,几人便翻墙入内,可庙中里里外外找遍了,却空无一人。
    而昨日,有孩童在山下玩耍时,发现山下一座枯井的井盖不见了,那井盖是村里人用草席制成,周围用大石块压着,就是为了防止孩童落入其中。
    几个孩童胆大,跑到井口探头一看,吓得哇哇大叫,叫来村中大人,却也无人敢将井里的尸首弄上来,但有胆大的探头仔细看了看,说里面不止一具尸首,最上面的是个道士。
    众人找来里长,众人也知这日子口报案也无用,但里长觉着,无用归无用,不报便是罪过,只是这日已有些晚了,里长便决定明日早早派人去县衙报案。
    ……
    贾川像听书一般听完村民声色并茂的演说,便去后宅找赵光,这案子他必须要查。
    赵光正与妻子商讨孙儿的婚事,哪有闲工夫搭理贾川,连见都不想见,贾川叫嚣着要去京中告御状,不知是几条人命,赵知县竟是连案情都不打算了解一下,待过了元宵节,再想查,黄花菜都凉了。
    贾川当时很是着急,他是很爱惜自己的,但遇到这样的案子,他还是无法控制胸口的激动,浑身像是上了发条,一副蓄势待发的状态。
    他知道他威胁的话半点威慑力没有,地方官员怎可擅自离岗?哪怕是封印了,他想走也得知县批,再说宋声去京城能有何用?赵光怎会怕?
    可赵光还是见了贾川,贾川这才意识到在赵光看来,‘宋声’这个县丞毫无杀伤力,大过年的,能戏耍‘宋县丞’才是最有趣的。
    于是,贾川按照赵光这个心理,与赵光打了一个赌,除夕夜前他会将案子查明,但赵光必须给他人手和驴。
    赵光一听赌注是年货,一开始是不同意的,他这一大家子的年货不知比那主仆二人的多多少,贾川忙说:“除了已买年货,我身边能用来买年货的钞银也算。”
    赵光这才欣然同意,却不曾想想是否提前看看这位县丞眼下手中还有多少钞银?
    可被点名跟随的三名衙役可不乐意了,一路上明嘲暗讽,指桑骂槐的,因知县未曾将这个新来的县丞放在眼中,衙役们常年在衙门里办差,本就有欺生的毛病,又有知县做榜样,再加上大年二十八在家歇假被叫出来喝冷风,三人一开始还低声抱怨,眼见宋县丞没啥反应,胆子便大了起来。
    他们是跟着报案的村民一起骑驴前往案发地的,贾川路上没少问问题,只不过来报案的村民并非翻墙进入小庙的,知道的也不多,贾川更多时间是全神贯注的想着案情,对身后三名衙役说的话一开始是真没听到,但后来还是听到了。
    待到了村口,贾川便下了驴,几名村民说要去回禀里长,贾川命衙役将驴栓好,想跟在村民身后往里走,哪知也只是一转眼的工夫,村民便跑的没影了,贾川只能和老郑头慢悠悠的朝村子里走去。
    也不怪老郑头抱怨,原本还是可以骑驴再走一段路的,可贾川偏要步行,老郑头以为贾川是为了惩治那三名衙役,可没有这么惩治的,若要惩治也是他们俩骑着驴,命衙役步行跟着。
    贾川眼下可没心思想如何惩治衙役,他在照那两名道士进村的路线走,他想看看一路上会路过几户人家,为何一定要投宿到庙中?
    ……
    贾川和老郑头在寒风中走了好一会儿,才看到里长带着村民迎上来,贾川甚至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想来是没想到这日子口真有人来查案,里长的表情并非真心愉悦。
    里长确实没有想到真有用心办差的官员。
    贾川只是简单的与里正寒暄了两句,便让他们带路,里长的意思先去他家中喝口热水,山上更冷,贾川摆手说不用,一行人便朝山盯小庙走去。
    路上,贾川又从里长口中得到了几条线索,首先庙中一间庵房中的桌上摆着四杯清水,桌上还摆着两名道士的包袱,包袱里竟是有现银二十多两,里长说村民淳朴,知道这种横财要不得,这些银子才留了下来,里长顺便歌颂了一下自己教化上的功绩。
    小山就在村边,说是山,贾川觉得就是一个土坡,连台阶都没有,但就算是土坡也是海拔五六十米的土坡,总是需要些时间攀爬的。

本文网址:http://www.yuedudaye.com/xs/6/6830/519704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yueduday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