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宋声

推荐阅读:天下长宁武魂罗三炮?我乃龙帝临世!无限格斗重回61:我赶山御兽带全家吃肉!混沌天帝诀综影视之我为女配平遗憾夫人她马甲又轰动全城了女市长的男大秘蝴蝶坠落破产后,上门老公成了我的金主

    这时高云朵站起身,仰着头说:“是我的错,我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他们。”
    吴兵忙说:“说到底是我思虑不周,我想着汉王的人一定紧盯宅子,盯着你的动静,无论如何都要等到天黑出城,我们只要能做到里应外合,那时我们进去也只是将已经拿到什么,或者知道什么的两人接出来,理应用不了多少时间,那几位老师父,唉,我想着总有走神的时候,那便是两位姑娘的机会,而事后,有京中三位官员坐镇,汉王也只会更恼……”
    “你们觉得这一趟无论有没有拿到什么,对汉王来说,最终都是一次盛怒,盛怒之下会做出什么就不好说了。”
    吴兵点头,又赶忙说:“事前我们与两位姑娘说好了,进到庄子后一定要见机行事,莫要逞强,高姑娘沉稳,董姑娘又很听高姑娘的话,我们才……”
    高云朵说:“没想到他们这般重视我们俩,竟是让那老人看着我们,若不是圆圆能提早醒来……所以,都是我的错。”
    “哎呀,我又没说谁有错,我只是想知道这事儿是怎么发生的,现在知道了,都翻篇了,别的不说,结果还是好的,没你们这般……英勇无畏的,我也知道不了庄子里藏着的秘密。”
    “知道了?”
    “是什么?”
    “啥东西?”
    三人同时好奇的询问。
    贾川嘿嘿一笑,说:“是个玉匠。”
    三人都愣住了,片刻之后,只吴兵反应过来,他深吸一口气,嘟囔了一句:“难怪他不急。”
    贾川伸了个懒腰,说:“他也急,就算有一日能拿出什么来,总要有人跟在他屁股后面认才行,走吧,继续赶路,等到了北京,皇上自然会有决断。”
    ……
    北京,腊月二十八。
    北京城处处喜气洋洋,碎琼似的积雪堆在青石板缝隙间,街市上大多已悬满朱红纱灯,瑞福祥门前支起两丈长的竹棚,新染的松江布在晨光里泼出层层霞色,街上不少店铺都已挂上‘岁岁平安’的洒金桃符,店中伙计忙里忙外的,时不时的用口中热气呵在冻红的指尖上。
    街上不少行人拎着描金漆盒往来如梭,大隆号的蜜饯铺子前围着领着孩子的妇人,糖霜梅子的甜香混着炭火的烟气,让这些孩子们流连忘返,更有几个顽皮些的孩子,举着琉璃喇叭在人群里钻,险些撞翻老香铺门前的降真塔香,引得店铺里的伙计一顿笑骂。
    肉市口飘来炙鹿脯的焦香,回回贩子揭开热气腾腾的铜釜,琥珀色的羊羔肉汤在釜中翻滚,飘出的香气引得路人咽着口水望过来……
    要过年了,别管这一年发生了什么,这个时候到处都在努力的表现着喜气洋洋。
    ……
    离北京城不远,有个献县,属北直隶管辖,新任县丞是个年轻人,可说是风华正茂,风流倜傥,眼下正冻得俩耳朵发红,缩着脖子,吸溜着鼻子揣着两只手,走在城外乡间小路上,后面跟着一个背着工具箱的老头,骂骂咧咧,语无伦次。
    “……我也没想着能享福,但你也别让我遭这份罪呀,眼下是啥时候?有了案子,那,就算是要查也应是捕快衙役来,你带着我来,还有驴,哎呀!都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你现在不叫贾川,你叫宋声,这里不是乐安,你在乐安跟与汉王硬碰硬那是因为都知道你是皇上派来的,眼下没人知道你身后有谁,该服软的时候要服软,你一个小小县丞,来了没几日便想教知县如何做事,人家不收拾你收拾谁?”
    贾川叹了口气,呼出的白气随风散去。
    老郑头跟在后面还在叨叨:
    “遇到这么个案子,明天便是二十九了,往年这几日我一个人再如何也有一壶温酒,也能见见荤腥,今年行了,我看就咱俩喝西北风吧!你说你吃饱了撑的跟那个老东西打什么赌呢?这样的案子,两日时间你便能查明?真当自己是神仙了?真是神仙,那就应该在命案发生前阻止,而不是出事后再来干预!那老东西可是封印了,虽说回不去老家,需驻地过节,别忘了人家家人就在后衙,那得准备多少年货?你是怕他们吃不完吗?咱俩就那么点吃食,你都赌上了,这年可咋过!”
    “你说驴就拴在村口了,不会丢吧?”贾川回头看了看。
    “你还有心思惦记驴?你先惦记惦记我吧,这个年纪跟着你大冷天的跑到城外来遭罪,原本还有驴,进村了咋就不能骑着走呢?你偏要拴在村口……”
    老郑头话没说完,便看到前方几个村民正朝他们跑来。
    贾川穿着一身官服,双手又是踹在袖口里,身后跟着一个老头,着实没有什么官威,那几名村民也是看了又看,这才勇敢的上前询问,而后才发现远处三名衙役懒散的,磨磨蹭蹭的走来。
    ……
    这日子口发生命案,想报案也会被留守衙门的衙役轰走,偏今日一早贾川闲的无事,带着老郑头想要上街看看,带来的钞银都花光了,上街也只是看看,用贾川的话说‘沾沾喜气’。
    他不知道要在这个破地方待多久,按照朱瞻基的说法,要等汉王的事尘埃落定,贾川不再有性命之忧方可,至少这个年要在这里过。
    所有人都以为这一趟乐安行之后,贾川的赏赐少不了,且官职方面即便不能一下提升多少品级,但一定是个肥差,陈默还预测说贾川必定会进锦衣卫。
    贾川进宫与朱瞻基就个人的未来发展说了说自己的意见,当然,朱瞻基跟没有听到一样,谁让贾川先说了汉王庄子上的那名玉匠,而后便说了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好在他没有说想去彰德带上赵王旅个游。
    贾川与其他人也说了玉匠,但也仅限于此,有的人想到了什么,有的人不明所以,但朱瞻基一听便明白了。
    靖难之役,朱高煦的功劳在无数人的见证下,就摆在那,而当年有些话却只是朱棣与朱高煦父子间的私语,朱瞻基坚信他爷爷不会当着旁人的面,有针对性的说些展望未来的话,但朱瞻基也相信现下正在静悄悄传言的那几句话,极有可能是爷爷当年说过的。
    人在感动的时候,说什么都不为过。
    ‘勉之,世子多疾!’
    据说朱棣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在浦子口战败,想要议和北还,这时朱高煦带兵赶来,朱棣激动之下说出了这句话,或许正是这句话,激发朱高煦率兵殊死一战,竟是反败为胜。
    这些事知道的人不多可也不少,在朱瞻基做皇太孙的时候便有耳闻,那时有他爷爷,后来也有他爹应对,可如今朱瞻基知道有人在私下传言,甚至添油加醋又加上了好几句,尤其是那句:老二最像我。
    想当年爷爷只顾着北征,监国之任便交给他爹,爷爷不喜这个大胖儿子,为此三杨进去了俩。
    朱瞻基很清楚的知道爷爷……犹豫过。
    眼下再听了贾川的汇报,知道他二叔庄子里请来那么多江湖人护着的是个玉匠,朱瞻基的脸阴沉的可怕。
    贾川这个时候想岔开话题,谈谈自己的未来,可朱瞻基可没这个心情,这件事细思极恐,一个玉匠何必如此看管?只要给足银两,这匠人也确实有本事,商量妥当后何必看管?
    且寻江湖人看管玉匠这件事,好像也是汉王去了乐安之后才有的,不是几名玉匠,只是一名玉匠……这件事并不难查。
    朱瞻基知道爷爷当年为彰显正统,沿用了太祖皇帝的‘皇帝奉天之宝’玉玺,用于祭祀、传位、重大诏书等,他现下也是这么做的,但他同样知道爷爷曾下令制作了一批新的玉玺,比如‘皇帝亲亲之宝’用于册封宗室,颁发诰命,‘敕命之宝’用于日常政令,还有‘广运之宝’‘永乐御宝’以此彰显永乐朝权威。
    尤其是永乐十九年,爷爷迁都北京后,为区分于南京旧制,爷爷重新制作和补充了玉玺。
    汉王手里不会缺好料子,有几块与玉玺同等材质的,不足为奇,重要的是,有一模一样的……
    而见过这些玉玺,甚至参与制作玉玺的人……可细查御用监,当初南京御用监的玉作都有哪些人?眼下还剩下哪些人?北京这边的玉作可有少人?报上来过世的也要查!
    朱瞻基现下脑子里想的都是这些,哪里听得进贾川说了什么。
    但二人都知道朱高煦想做什么,贾川见朱瞻基始终沉着脸,便说了自己给汉王留的话。
    朱瞻基脸上阴云即刻散去,埋怨贾川为何不早说。
    贾川嬉皮笑脸的说:“我也不知道这么做是不是对,怕皇上骂我多嘴。”
    朱瞻基哼了一声道:“你敢跑回来便是知道捅了二叔心窝,他若是突然拿出什么来,朕还真不知该如何应对,写了什么……模仿字体容易,玉玺却是难题,若是真就是当初那人参与制作的……朕怕是难辩真假。”
    朱瞻基顿了一下又说:
    “既然提前知道了,他这个安排便也就无用了,但若你没有留下这句话,他或许还会心存侥幸,如今他知道这条路走不通……”
    朱瞻基没再说下去,沉默片刻便让贾川回去好好歇着,等旨意。
    可惜皇上的旨意贾川还没等到,先等来了庄子里的两名徒儿,那一晚高家好不容易修整利索的院子又都破败了,高家兄妹加上董圆圆合力,且陈默带人来的及时,才勉强保住贾川的性命,而三人却都受了伤,那二人却是全身而退。
    此事发生之后,贾川想起吴兵说过的话:只要汉王还是汉王,你便会一直在保命。
    可眼下贾川觉着,即便汉王不是汉王了,这几个徒儿们或许还是会找他索命,找到高家的这二人可是难得的开口说了要为师父报仇。
    贾川想起了那个胸口插刀的老头,先不说那致命一刀不是他捅的,就说各为其主,他们曾杀过多少人?谁找他们报仇了?当然,或许不是不想,是打不过。
    这就是典型的持强凌弱!严重双标!
    可这种事靠严重谴责是无用的,朱瞻基知道后便想出了这么个主意,让贾川改名换姓到京城不远处的县做个县丞,偷偷的去上任,只带老郑头,暗中自会有锦衣卫的人看护。
    这样一来,那些寻仇的徒儿找不到贾川,刑部又下发了海捕文书,加上朝廷也可找江湖中人,悬赏重金,这等样的追杀令便足以让这些人不敢随意走动,而朱瞻基觉着这样还不够,竟是直接给二叔下了道旨意,你不是让我将你想要的人交给你,你才与我谈吗?我下明旨让你交人,且有时效,至于不按日期交人会如何,朱瞻基没说,这事儿可留给朱高煦自己琢磨。
    知情的人都道皇上如何看中贾川,只有贾川知道朱瞻基确有维护之意,但更多的还是要给二叔施压。
    于是,贾川在某个清晨,带着老郑头兜兜转转的跟着不认识的人出了北京城,来到了献县。
    献县知县赵光已年过六旬,此生仕途也就如此了,临了就任之处临近京城已是极好了。
    赵光在献县已三年多,无功也无过,妻妾伺候在身边,儿孙在老家县衙也都是吏员,一家人虽说不上如何富有,平日又无法相聚一堂,但赵光已是很满足,尤其是今年过年,儿孙们已请好假,一家人能过个团圆年了。
    哪知突然调来一名叫宋声的县丞,之前的县丞与他交好,他竟是不知因何临近年根说升任便升任了,要升也该是他升,虽说他并不想离开献县,但不想和不能是两回事,尤其是平日二人交好,这件事县丞竟是瞒着他……
    这件事让赵光心里很是不爽,以至于见到贾川时甚是敷衍,甚至在贾川介绍完这个陌生的身份之后,有些不屑一顾。
    身份就是……你身后有谁?

本文网址:http://www.yuedudaye.com/xs/6/6830/519704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yueduday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