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暹罗使臣
推荐阅读:我入狱五年,出狱已无敌、叶无尘、炙热摇曳、官场奇才:最强靠山竟是我自己、离婚时你耍狠,我再嫁你哭什么、枭龙出山、全民觉醒:我靠词条成战神、出家为尼后,哥哥们跪求我还俗、谁说他修仙天赋差的?、失去七情六欲快死了,全京城为我哭坟、
无论进攻还是撤退,劣势都无可挽回。
当最后一发炮弹轰击在船舷上时,南安郡王掉落进冰冷的海水之中。
或许就这么死了,也算是他为国捐躯,身赴国难。
可惜,南安郡王没有死。
广西将军邬六奇同样落水,就落在南安郡王的不远处。
他抱着一块木板挣扎求生,顺手救下了南安郡王。
再然后,那些铁壳船将二人打捞了上来。
……
“试探过了?”
“是的,大获成功。我们的炮手汇报,中夏人开的是货真价实的中世纪古董,他严重怀疑那些古老的火炮甚至不具备穿透舰艇的威力!”
“……”
“放下傲慢,据可靠消息佐证,对方和那些岛民进行了大笔交易,具体的交易内容尚未可知。稳妥起见还是先让那些暹罗土著进行试探,多提一些过分一点的要求,看看对方的态度。”
……
南安郡王战败被俘的消息在京城传播开来。
中夏战败于南洋蛮夷,这是亘古未有之大耻。
百姓们对此议论纷纷。
茶馆、酒肆,闲暇的百姓在这些地方对着朝政评头论足。
方永没有对此进行太过严格的监管。
于是讨论的声音愈加繁杂。
有两广过来的商人将方永之前的退让政策讲述了出来。
一些人凭空将这一政策和南安郡王的战败联系在一起,认为是战败的原因国家的无能干预所导致。
方永对此没有生气。
相反,他甚至还有一些成就感油然而生。
百姓能有闲情雅致对国家评头论足,这证明百姓吃饱了肚子,有了闲暇的时间。
这是方永功绩的最好证明。
如果换做以前,连饭都吃不饱的百姓恐怕根本没几个人会关心这种事,而是大部分人都麻木不仁吧。
至于战败所损失的脸面问题。
对于这一点。
镇压民众并不会让声音消失。
也同样不能挣回丢失的脸面。
最好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夺回战争的胜利。
一场货真价实的大胜比任何讲话都更能激励人心。
几日后,暹罗的使者赶来京城。
方永只在朝会上看了一眼这名使臣,甚至没有记住这人的名字。
因为没有必要,一个死人罢了。
对方穿着黄色的长袖丝绸上衣,下身则是一种名叫绊尾幔的紫色“兜裆布”。
姑且让方永这么理解,毕竟在他的眼中,这种将臀部包裹缠绕的服饰实在和兜裆布没什么区别。
这位使臣的态度非常嚣张。
在进入金銮殿后,他不下跪行礼,甚至连躬身都没有做,神色桀骜的看着隆庆帝,直接无视了坐在隆庆帝身边的方永。
其用暹罗语说出了一大堆的条件。
包括但不限于赔偿一千万两白银。
要求大熙的公主和亲。
并且将南海西湾海域的二十三座岛屿割让给暹罗等等。
隆庆帝听着这些条件面色冰冷,没有说话。
因为他没有回复的权利,一切决定都要遵循方永的意志。
如果让他进行处理的话,必定当场处死这个无礼的蛮夷。
区区暹罗小国,竟敢如此……
相比于隆庆帝,方永的态度没有那么激进。
他只是命人回复,这些条件需要商议后再进行决定。
然后就没有了下文。
下朝之后,最着急的不是方永,也不是暹罗使者,而是南安郡王的家人。
南安郡王死在战场上是最好的选择,那代表着为国尽忠,或许还会得到嘉赏。
但现在,事情无疑成了最坏的结果。
南安郡王被俘,还成了对方谈判用的筹码。
南安太妃愁容满面的奔波于京城的各个勋贵之间,倾尽王府的所有力量寻求解救南安郡王的办法。
她如今必须要这么做。
如果不去救南安郡王,那南安郡王违抗命令,作战失利的结果就会被坐实,事后必定会被朝廷认定为战争的罪人,留下千古骂名,王府再也无法翻身。
想要避免这样的结局,就只能动用关系,否认这一事实,将南安郡王塑造成为国家战败的英雄,用“战败的英雄”的待遇将其赎回,只有这样才能保住王府。
南安太妃为此找遍了京城的勋贵,大族,但是如今的京城已经更换了主人,这些曾经雄厚的人脉现在大多都已经失去了作用。
如果是隆庆帝当政时期,南安太妃大不了豁出面子,去求见老太妃,总能保住南安郡王的性命。
但是现在,老太妃被方永囚禁宫中,自己都凶多吉少,更别提帮她了。
目前唯一有效的,大概就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以及牛马二公了。
镇国公牛家和治国公马家手握兵权,是目前外人看来最为显赫的家族,如果由他们出面,保下南安郡王的机会最大。
不过南安太妃前往这两府,却连门都没进去。
牛马二府的掌权者已经更换,往日的情义也都烟消云散了。
南安太妃只能退而求其次,去找贾史王薛四大家族。
薛家没有门路,她便先去找了王家。
王家倒是没有闭门不见。
王子腾之妻接见了南安太妃,然后便开始哭穷,说南安郡王被俘,王子腾逃往辽东,二者是同病相怜,他们王家如今孤儿寡母,家业衰败云云。
总之,提前一步就把南安太妃的话头都给堵死了。
南安太妃没有办法,只能告辞。
之后前往史家,史家也是推辞拖延,没有丝毫打算帮忙的迹象。
最终,只剩下了贾家。
对南安太妃来说,这是对她来说最有希望的家族。
贾家的老太太和她相好。
两家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听说如今的贾府和宫中的来往十分密切,或许可以向那位求情,保下南安郡王。
如此,南安太妃来到了贾府。
贾母非常热情的招待了南安太妃。
年纪大了,对于曾经记忆中的人和事就越发看重。
南安太妃告知了来意。
她想请贾家出面求情,保住南安郡王。
贾母没有丝毫犹豫,一口答应了下来。
在贾母看来,以贾府如今的地位,替人求求情算不上什么大事。
勋贵之间,你帮我,我帮你,关系就是这么来的。
战争失败是常有之事,谁能保证一直成功?只要不是谋反大罪,能搭一把手就搭一把手。
当最后一发炮弹轰击在船舷上时,南安郡王掉落进冰冷的海水之中。
或许就这么死了,也算是他为国捐躯,身赴国难。
可惜,南安郡王没有死。
广西将军邬六奇同样落水,就落在南安郡王的不远处。
他抱着一块木板挣扎求生,顺手救下了南安郡王。
再然后,那些铁壳船将二人打捞了上来。
……
“试探过了?”
“是的,大获成功。我们的炮手汇报,中夏人开的是货真价实的中世纪古董,他严重怀疑那些古老的火炮甚至不具备穿透舰艇的威力!”
“……”
“放下傲慢,据可靠消息佐证,对方和那些岛民进行了大笔交易,具体的交易内容尚未可知。稳妥起见还是先让那些暹罗土著进行试探,多提一些过分一点的要求,看看对方的态度。”
……
南安郡王战败被俘的消息在京城传播开来。
中夏战败于南洋蛮夷,这是亘古未有之大耻。
百姓们对此议论纷纷。
茶馆、酒肆,闲暇的百姓在这些地方对着朝政评头论足。
方永没有对此进行太过严格的监管。
于是讨论的声音愈加繁杂。
有两广过来的商人将方永之前的退让政策讲述了出来。
一些人凭空将这一政策和南安郡王的战败联系在一起,认为是战败的原因国家的无能干预所导致。
方永对此没有生气。
相反,他甚至还有一些成就感油然而生。
百姓能有闲情雅致对国家评头论足,这证明百姓吃饱了肚子,有了闲暇的时间。
这是方永功绩的最好证明。
如果换做以前,连饭都吃不饱的百姓恐怕根本没几个人会关心这种事,而是大部分人都麻木不仁吧。
至于战败所损失的脸面问题。
对于这一点。
镇压民众并不会让声音消失。
也同样不能挣回丢失的脸面。
最好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夺回战争的胜利。
一场货真价实的大胜比任何讲话都更能激励人心。
几日后,暹罗的使者赶来京城。
方永只在朝会上看了一眼这名使臣,甚至没有记住这人的名字。
因为没有必要,一个死人罢了。
对方穿着黄色的长袖丝绸上衣,下身则是一种名叫绊尾幔的紫色“兜裆布”。
姑且让方永这么理解,毕竟在他的眼中,这种将臀部包裹缠绕的服饰实在和兜裆布没什么区别。
这位使臣的态度非常嚣张。
在进入金銮殿后,他不下跪行礼,甚至连躬身都没有做,神色桀骜的看着隆庆帝,直接无视了坐在隆庆帝身边的方永。
其用暹罗语说出了一大堆的条件。
包括但不限于赔偿一千万两白银。
要求大熙的公主和亲。
并且将南海西湾海域的二十三座岛屿割让给暹罗等等。
隆庆帝听着这些条件面色冰冷,没有说话。
因为他没有回复的权利,一切决定都要遵循方永的意志。
如果让他进行处理的话,必定当场处死这个无礼的蛮夷。
区区暹罗小国,竟敢如此……
相比于隆庆帝,方永的态度没有那么激进。
他只是命人回复,这些条件需要商议后再进行决定。
然后就没有了下文。
下朝之后,最着急的不是方永,也不是暹罗使者,而是南安郡王的家人。
南安郡王死在战场上是最好的选择,那代表着为国尽忠,或许还会得到嘉赏。
但现在,事情无疑成了最坏的结果。
南安郡王被俘,还成了对方谈判用的筹码。
南安太妃愁容满面的奔波于京城的各个勋贵之间,倾尽王府的所有力量寻求解救南安郡王的办法。
她如今必须要这么做。
如果不去救南安郡王,那南安郡王违抗命令,作战失利的结果就会被坐实,事后必定会被朝廷认定为战争的罪人,留下千古骂名,王府再也无法翻身。
想要避免这样的结局,就只能动用关系,否认这一事实,将南安郡王塑造成为国家战败的英雄,用“战败的英雄”的待遇将其赎回,只有这样才能保住王府。
南安太妃为此找遍了京城的勋贵,大族,但是如今的京城已经更换了主人,这些曾经雄厚的人脉现在大多都已经失去了作用。
如果是隆庆帝当政时期,南安太妃大不了豁出面子,去求见老太妃,总能保住南安郡王的性命。
但是现在,老太妃被方永囚禁宫中,自己都凶多吉少,更别提帮她了。
目前唯一有效的,大概就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以及牛马二公了。
镇国公牛家和治国公马家手握兵权,是目前外人看来最为显赫的家族,如果由他们出面,保下南安郡王的机会最大。
不过南安太妃前往这两府,却连门都没进去。
牛马二府的掌权者已经更换,往日的情义也都烟消云散了。
南安太妃只能退而求其次,去找贾史王薛四大家族。
薛家没有门路,她便先去找了王家。
王家倒是没有闭门不见。
王子腾之妻接见了南安太妃,然后便开始哭穷,说南安郡王被俘,王子腾逃往辽东,二者是同病相怜,他们王家如今孤儿寡母,家业衰败云云。
总之,提前一步就把南安太妃的话头都给堵死了。
南安太妃没有办法,只能告辞。
之后前往史家,史家也是推辞拖延,没有丝毫打算帮忙的迹象。
最终,只剩下了贾家。
对南安太妃来说,这是对她来说最有希望的家族。
贾家的老太太和她相好。
两家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听说如今的贾府和宫中的来往十分密切,或许可以向那位求情,保下南安郡王。
如此,南安太妃来到了贾府。
贾母非常热情的招待了南安太妃。
年纪大了,对于曾经记忆中的人和事就越发看重。
南安太妃告知了来意。
她想请贾家出面求情,保住南安郡王。
贾母没有丝毫犹豫,一口答应了下来。
在贾母看来,以贾府如今的地位,替人求求情算不上什么大事。
勋贵之间,你帮我,我帮你,关系就是这么来的。
战争失败是常有之事,谁能保证一直成功?只要不是谋反大罪,能搭一把手就搭一把手。
本文网址:http://www.yuedudaye.com/xs/7/7802/539656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yueduday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