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五章竟然不怕父皇
推荐阅读:女帝姐妹太诱惑!开局诛杀穿越者、神豪:有钱后,她们献上了忠诚、万倍返还,年迈的我去当舔狗、蛇仙:开局吞噬仙帝、国公府小丫鬟、和女神同居后,我激活了奖励系统、情瘾、一念神魔、美漫地狱之主、开局长生万古,苟到天荒地老、
皇后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又一桩心事:十王府的翻修已经在月初完全结束了,皇帝随时都可以下旨让大皇子搬宫。
“母后?”大皇子看向神情有些恍惚的母亲。
皇后收回飘忽的思绪,挤出一抹笑容看向儿子:“今日与弟弟相处的好吗?”
至今为止,大皇子只见过弟弟三面——洗三、弥月还有周岁。
其他的时候,二弟都在长乐宫,即便是四时八节的宫宴,庄娘娘也从不带二弟出来凑热闹。
因而大皇子今日看到二皇子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弟弟竟然变大了不少,也比弥月时好看的多了。
第二个感觉则是:二弟竟然不怕父皇。
看到弟弟乐呵呵的朝父皇伸手要抱时,大皇子都怔住了。
母后教导他,“父皇”二字虽则是父在前、皇在后,但是面对父皇,他要先尊之为皇,然后再敬之为父。
母后要他记的,他虽然是父皇的儿子,但也是父皇的臣子。
要做好这个“儿臣”,就既要学怎样为人子,也要学怎样为人臣。
所以大皇子每次面对父皇,都是恭敬且兼畏惧。
父皇抱他,欣喜之余,大皇子更多的是惶恐。
他担心自己太沉,会有损于父皇的龙体,也担心这样过于亲密的举止,会不会有违天子与人臣的尊卑。
可是二弟竟然就那样自然的朝父皇伸出了手,而父皇也就宠溺的抱起了他。
二弟的玉佩,是由父皇抱着抓的。
父皇还毫不嫌弃的拿走了二弟抓到之后就抱着啃的玉佩,哄被“抢”走了东西的二弟不哭。
他们不像是天子与臣子,更像是寻常的父子。
是的,父子。
纵然从未见过宫外的父子是什么模样,但是那个瞬间,大皇子脑子里面浮现的,就是“父子”这两个字。
二弟所做的,都是母后告诫他不可做的事情。
是母后错了吗?
不可能。
大皇子知道,母后才是这个世界上最一心为他的人。
父皇有江山、有兄弟、有嫔妃,也有除他之外的子嗣,而母后却只有他这一个儿子。
先生们悉心教导他,是遵从父皇的圣旨,是在尽为人臣者的本分,本分尽到了,父皇自然会对他们有所褒奖。
宫人们侍奉他,是因为他是皇子,是他们的主子,他可以决定他们的生死,所以他们唯有顺从、唯有尽心。
只有母后,是不计任何回报的在为他考量。
大皇子为自己先时忽然冒出的念头感到羞愧。
既然母后没错,那是二弟错了?
但若做错的人是二弟,那为什么父皇却丝毫不生二弟的气呢?
是因为父皇特别偏疼二弟吗?
那就是父皇错了?
不。
母后说过,父皇永远是对的,他也永远都不可以质疑父皇,那是大逆不道的行径。
而且,大皇子恍惚记的,父皇仿佛也从未待他严苛而疏远。
甚至在他紧守为人臣者的本分时,父皇还极尽宽和疼爱的抱他赏景,带他骑马。
所以,二弟也没有做错什么?
大皇子是真的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他只能本能的去回答皇后的话:“回母后,儿子与二弟相处的很好,二弟抓完玉佩,还抓了一只砚台送给儿臣。”
答话之后,大皇子又有些恍惚。
好像就连他与母后之间,也缺少了些寻常母子间的亲昵。
就像是书本上标榜描述的那种母慈子孝。
可是宫外的人,好像也不是这样的。
譬如跟他一块进学的那些公子,有人在母亲的掩护下与父亲斗智斗勇,喜得半个时辰的斗蛐蛐时间;也有人背不好书,被母亲怒赏十个手板,然后一边哭着背书,一边被母亲按着冰敷掌心。
大皇子从未挨过皇后的打,母后待他,一向只有宽厚与慈爱。
这份慈母之心,令大皇子珍之也愧之,唯恐哪处做的不好,便会辜负母后的厚爱,有负于母后待他的慈心。
大皇子也想象不到母后帮他与父皇斗智的模样。
那于他而言,便似是天方夜谭。
在今日看到父皇与二弟相处的画面之前,大皇子甚至认为,那天然就不会是发生在天家的事情。
大皇子回话时低着头,皇后没能看出儿子眼中的恍惚。
她摸摸大皇子的头,温言叮嘱:“那好,康哥儿日后与弟弟相处,也要有爱谦让,尽好做兄长的责任,好不好?”
大皇子照旧应是。
从正殿用了一碗牛乳、一块翠玉豆糕出来,大皇子第一次没有直接回厢房去温书。
他站在厢房前面望着斜阳出神。
无数的疑问汇聚在脑海,又掀出许多回忆,让他很久都没有出声。
……
腊月二十四日祭灶之后,乾清宫开始燃放花炮,皇后以及主位嫔妃的亲眷也接到了入宫探亲的恩旨。
皇后、贤妃和淑妃的母亲与嫂嫂都是差不多时候抵达的皇宫。
三位太太带着自家儿媳由宫人们引着先去坤宁宫拜见皇后。
托去年时淑妃生产的福,皇后的母亲赵太太偷偷瞄了好几次淑妃的母亲庄太太。
但是那种替女儿出气,给“妖妃”的亲眷一点颜色看看的事情,赵太太看戏文还行,要她做,她根本就没那个胆子。
宫中这么多人看着呢,赵太太也担心惹恼了妖妃,让她给自己安个罪名,再给做皇后的女儿招惹不必要的麻烦。
还是等淑妃和贤妃的亲眷都从坤宁宫离开之后,赵太太才拉着皇后的手问:“娘娘还好吧?”
皇后听赵太太一问,心里面就发酸,连眼眶都有点红了。
她背过身去按了下眼角才笑说:“看娘问的,我可是皇后啊,若是连皇后都不好,天下还有哪个女子敢称自己过的好呢,娘呢?您好不好,家里面好不好?”
赵太太连连点头,说了好几个好字。
皇后看看母亲身边因数年未见而有些陌生的二嫂,又问赵太太:“娘这次怎么没带大嫂来?别是大嫂身子有什么不适?”
赵太太面色微僵,回头与也有些尴尬的赵家二奶奶杨氏对视了一眼。
“母后?”大皇子看向神情有些恍惚的母亲。
皇后收回飘忽的思绪,挤出一抹笑容看向儿子:“今日与弟弟相处的好吗?”
至今为止,大皇子只见过弟弟三面——洗三、弥月还有周岁。
其他的时候,二弟都在长乐宫,即便是四时八节的宫宴,庄娘娘也从不带二弟出来凑热闹。
因而大皇子今日看到二皇子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弟弟竟然变大了不少,也比弥月时好看的多了。
第二个感觉则是:二弟竟然不怕父皇。
看到弟弟乐呵呵的朝父皇伸手要抱时,大皇子都怔住了。
母后教导他,“父皇”二字虽则是父在前、皇在后,但是面对父皇,他要先尊之为皇,然后再敬之为父。
母后要他记的,他虽然是父皇的儿子,但也是父皇的臣子。
要做好这个“儿臣”,就既要学怎样为人子,也要学怎样为人臣。
所以大皇子每次面对父皇,都是恭敬且兼畏惧。
父皇抱他,欣喜之余,大皇子更多的是惶恐。
他担心自己太沉,会有损于父皇的龙体,也担心这样过于亲密的举止,会不会有违天子与人臣的尊卑。
可是二弟竟然就那样自然的朝父皇伸出了手,而父皇也就宠溺的抱起了他。
二弟的玉佩,是由父皇抱着抓的。
父皇还毫不嫌弃的拿走了二弟抓到之后就抱着啃的玉佩,哄被“抢”走了东西的二弟不哭。
他们不像是天子与臣子,更像是寻常的父子。
是的,父子。
纵然从未见过宫外的父子是什么模样,但是那个瞬间,大皇子脑子里面浮现的,就是“父子”这两个字。
二弟所做的,都是母后告诫他不可做的事情。
是母后错了吗?
不可能。
大皇子知道,母后才是这个世界上最一心为他的人。
父皇有江山、有兄弟、有嫔妃,也有除他之外的子嗣,而母后却只有他这一个儿子。
先生们悉心教导他,是遵从父皇的圣旨,是在尽为人臣者的本分,本分尽到了,父皇自然会对他们有所褒奖。
宫人们侍奉他,是因为他是皇子,是他们的主子,他可以决定他们的生死,所以他们唯有顺从、唯有尽心。
只有母后,是不计任何回报的在为他考量。
大皇子为自己先时忽然冒出的念头感到羞愧。
既然母后没错,那是二弟错了?
但若做错的人是二弟,那为什么父皇却丝毫不生二弟的气呢?
是因为父皇特别偏疼二弟吗?
那就是父皇错了?
不。
母后说过,父皇永远是对的,他也永远都不可以质疑父皇,那是大逆不道的行径。
而且,大皇子恍惚记的,父皇仿佛也从未待他严苛而疏远。
甚至在他紧守为人臣者的本分时,父皇还极尽宽和疼爱的抱他赏景,带他骑马。
所以,二弟也没有做错什么?
大皇子是真的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他只能本能的去回答皇后的话:“回母后,儿子与二弟相处的很好,二弟抓完玉佩,还抓了一只砚台送给儿臣。”
答话之后,大皇子又有些恍惚。
好像就连他与母后之间,也缺少了些寻常母子间的亲昵。
就像是书本上标榜描述的那种母慈子孝。
可是宫外的人,好像也不是这样的。
譬如跟他一块进学的那些公子,有人在母亲的掩护下与父亲斗智斗勇,喜得半个时辰的斗蛐蛐时间;也有人背不好书,被母亲怒赏十个手板,然后一边哭着背书,一边被母亲按着冰敷掌心。
大皇子从未挨过皇后的打,母后待他,一向只有宽厚与慈爱。
这份慈母之心,令大皇子珍之也愧之,唯恐哪处做的不好,便会辜负母后的厚爱,有负于母后待他的慈心。
大皇子也想象不到母后帮他与父皇斗智的模样。
那于他而言,便似是天方夜谭。
在今日看到父皇与二弟相处的画面之前,大皇子甚至认为,那天然就不会是发生在天家的事情。
大皇子回话时低着头,皇后没能看出儿子眼中的恍惚。
她摸摸大皇子的头,温言叮嘱:“那好,康哥儿日后与弟弟相处,也要有爱谦让,尽好做兄长的责任,好不好?”
大皇子照旧应是。
从正殿用了一碗牛乳、一块翠玉豆糕出来,大皇子第一次没有直接回厢房去温书。
他站在厢房前面望着斜阳出神。
无数的疑问汇聚在脑海,又掀出许多回忆,让他很久都没有出声。
……
腊月二十四日祭灶之后,乾清宫开始燃放花炮,皇后以及主位嫔妃的亲眷也接到了入宫探亲的恩旨。
皇后、贤妃和淑妃的母亲与嫂嫂都是差不多时候抵达的皇宫。
三位太太带着自家儿媳由宫人们引着先去坤宁宫拜见皇后。
托去年时淑妃生产的福,皇后的母亲赵太太偷偷瞄了好几次淑妃的母亲庄太太。
但是那种替女儿出气,给“妖妃”的亲眷一点颜色看看的事情,赵太太看戏文还行,要她做,她根本就没那个胆子。
宫中这么多人看着呢,赵太太也担心惹恼了妖妃,让她给自己安个罪名,再给做皇后的女儿招惹不必要的麻烦。
还是等淑妃和贤妃的亲眷都从坤宁宫离开之后,赵太太才拉着皇后的手问:“娘娘还好吧?”
皇后听赵太太一问,心里面就发酸,连眼眶都有点红了。
她背过身去按了下眼角才笑说:“看娘问的,我可是皇后啊,若是连皇后都不好,天下还有哪个女子敢称自己过的好呢,娘呢?您好不好,家里面好不好?”
赵太太连连点头,说了好几个好字。
皇后看看母亲身边因数年未见而有些陌生的二嫂,又问赵太太:“娘这次怎么没带大嫂来?别是大嫂身子有什么不适?”
赵太太面色微僵,回头与也有些尴尬的赵家二奶奶杨氏对视了一眼。
本文网址:http://www.yuedudaye.com/xs/7/7062/539775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yueduday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