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7章 还是朱元璋看得透
推荐阅读:大宋第一杀神、失忆后,前任小叔诱她沉沦、叶无尘、斗罗:我以生命蓝银草,成就至高、我都封号斗罗了,你让我讲道理?、盲人神医、柯南之我真不是幕后黑手、保卫南山公园、斗罗:凤神降临,帝炎焚天、被甩后,我一周一首霸榜金曲、
翌日清晨,金陵城的薄雾还未散尽,奉天殿外已站满了等候上朝的文武百官。
朱标身着明黄太子常服,神色沉稳地踏入殿内,身后跟着手捧奏章的陈寒。
殿内顿时安静下来,众臣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落在那一叠厚厚的文书上。
“今日议两事。”朱标开门见山,指尖轻叩御案,“其一,工部将代金券废料统一回收,改作染布、造纸之用;其二,户部试行新式数字记账,与旧法并行。”话音刚落,殿内顿时一片哗然。
“殿下!”户部侍郎郑清卓率先出列,胡须因激动而微颤,“新数字形如鬼画符,孩童都能篡改!空印案殷鉴不远,若小吏在‘三’上添一笔成‘五’,国库亏空何以察觉?”
他抖开一卷账册,指着上面墨迹未干的阿拉伯数字,“此等儿戏,岂能用于国事!”
“郑大人此言差矣。”陈寒不疾不徐地展开一卷《防伪数字写法》,示意内侍传给众臣,“新数字笔画连贯,添改必留破绽。譬如‘7’字加横虽似‘9’,但若加盖波纹火印——”他举起一张代金券样本,对着晨光展示,“篡改处会显出裂纹。”
工部刘侍郎冷哼一声:“花哨伎俩!祖制用汉字记账千余年,何曾出过乱子?”
他身后几名老臣纷纷附和,有人甚至引经据典:“《周礼》有云‘书同文’,岂能因蛮夷数字废祖宗法度?”
殿角突然传来清朗笑声。
众人回头,只见朱允熥捧着算盘上前:“刘世叔,您家染坊上月用新式织机省下三百匹纱,账册却写‘叁佰’占去半页纸。”他指尖拨动铜制算珠,“若用‘300’记之,核账时辰能省大半——这可是您师爷亲口所言。”
“你!”刘侍郎涨红了脸。此时通政使徐琏出列:“臣核验过浙江清丈田亩的试验账册。新数字记分项细账,核验效率提升七成。”他展开一卷绢布,“这是用阿拉伯数字编号的田契,与汉字对照,一目了然。”
争论愈烈之际,朱标轻咳一声。殿内霎时寂静,只听他缓声道:“孤提议两法并行。钱粮、军械等关键处仍用大写数字防伪,工程算学则许用新数为辅。”
陈寒适时呈上盖有工部大印的公文:“此例规定,擅改关键数字者以贪墨论处。”
老臣们面面相觑。忽然,兵部尚书王弼捋须道:“老臣倒想起一桩旧事——北疆卫所去年用‘壹贰叁’记箭矢损耗,结果书办将‘贰’误写为‘叁’,多拨了三千支箭。”他意味深长地瞥向郑清卓,“若当时用‘2’‘3’之别,岂会因字形相近生误?”
郑清卓语塞,却见陈寒从袖中取出琉璃片:“诸公请看。”
他将琉璃片覆在账册上,阿拉伯数字顿时折射出三重光影,“物理院新制防伪术,篡改即现形。况且——”
他指向殿外候着的匠人,“金陵纸坊已用代金券废料造出新纸,成本仅旧法三成。若拘泥祖制,这些实惠从何而来?”
阳光渐炽,照在朱标案前那卷《数字用法例》上。
他提笔蘸墨,在众臣注视下写下朱批:“准试行。着郑爱卿三日内拟细则呈阅。”笔锋一顿,又添道,“代金券废料所得盈余,悉数拨付物理院。”
退朝时,刘侍郎盯着自己袖中露出一角的染坊新账本,上面赫然印着“7.5匹”的字样。
他叹了口气,终究没再出声反对。
夕阳的余晖透过奉天殿的雕花窗棂,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陈寒指尖轻叩袖中的琉璃片,清脆的声响惊醒了檐下栖息的麻雀。
“诸位大人所虑极是。”他忽然转向那位须发皆白的老御史,“下官记得三年前通州粮案,胥吏在‘叁’字上添两笔改成‘伍’,多领了两千石赈灾粮?”
老御史的象牙笏板“啪”地砸在靴面上。殿角记录起居注的史官笔尖一顿,墨汁在纸页上晕开成乌云状。
“但诸位可曾想过——”陈寒从怀中掏出本蓝皮册子,翻开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贴满市井契书,“民间早有用‘〡〢〣’记数的传统。去岁顺天府核验的田契中,因‘贰’‘叁’字形相近引发的纠纷就有四十七起。”
工部刘侍郎突然冷笑:“陈大人莫要混淆视听!那些是贩夫走卒的粗鄙之法,岂能与朝廷文书相提并论?”他袖中滑落半张染坊账本,阿拉伯数字的墨迹还未干透。
“刘世叔此言差矣。”朱允熥从袖中抖出卷泛黄的《九章算术》,“汉代《算数书》就有‘〡〢〣’的记载,宋代《梦溪笔谈》称其为‘算家便用’。”他指尖点着书页边缘的批注,“先贤徐光启更在《农政全书》里用‘3.5亩’记田亩数——难道这些也是粗鄙之法?”
殿内霎时一静。老臣们交头接耳间,陈寒注意到郑清卓正偷偷用指甲刮擦柱子上贴的告示——那是户部昨日新颁的《税粮征收例》,关键处全用朱笔标着阿拉伯数字。
“本官并非迂腐之人。”刘侍郎突然提高声量,“但百姓若用此等简单数字立契,奸猾之徒在‘1’后添个‘0’……”他做了个提笔手势,官袍袖口沾着的染缸靛蓝在夕照下格外刺目。
陈寒不慌不忙地击掌三下。殿外立刻传来车轮碾过金砖的声响,两名锦衣卫推着蒙布的木架进来。掀开罩布的刹那,满朝哗然——架上竟是用琉璃片层层夹着的民间借据,每张旁侧都贴着对应的阿拉伯数字译本。
“诸位请看这张。”陈寒用银镊子夹起张泛黄的借条,“洪武三年,宛平农户王五借粮‘壹石’,债主在‘壹’字上添‘亅’改作‘五石’。”他翻转琉璃片,裂纹在“壹”字折笔处清晰可见,“但若当初用‘1’字——”镊子又挑起旁边的数字译本,“添笔成‘7’或‘9’都会破坏原字弧度。”
阳光突然穿透云层,将琉璃片照得如同火浣布。朱标眯起眼,看见光影在郑清卓脸上投下细密的数字纹路——这位老臣今晨还偷偷用新数字核对了自家账本。
“老臣还有一虑。”大理寺卿周慎拄着鸠杖出列,“刑部历年所接讼状,因‘拾’改‘佰’、‘仟’改‘萬’引发的田产纠纷不下百起。”枯瘦的手指突然指向木架最下层,“可若百姓都用‘10’‘100’记数,孩童也能在‘1’后添‘0’!”
殿角传来算盘珠子的噼啪声。众人回头,只见朱高炽捧着铜制算盘走来,胖乎乎的手指在“100”档位一拨:“周世伯请看,物理院新制的算盘每档都有定位珠。”他翻转算盘,底部暗格弹出枚铜制火印,“凡过百之数必盖此印,添‘0’即露伪。”
争论间,忽听得殿外传来女子清亮的诵读声。史官探头望去,竟是十几个巾帼工坊的女工捧着《千字文》与《算法统宗》站在丹墀下。为首的刘嬷嬷高举沙盘,盘上“100”的字迹用朱砂掺铁粉写成,在夕阳下泛着金属光泽。
“启禀殿下!”老嬷嬷的声音惊飞檐下麻雀,“老婆子今早带姑娘们去南市买纱线,布商想在‘10两’后添‘0’,被这铁粉字烫了手!”她颤巍巍呈上沙盘,盘底还粘着半片烧焦的指甲——分明是企图篡改者的。
朱标忽然离座,蟒纹靴踏过满地的光影。他拾起沙盘仔细端详,指腹抚过“100”的笔画转折处:“周卿,你掌刑狱多年,可曾见过用烙铁伪造的借据?”
老寺卿的鸠杖“咚”地杵在地上。他想起去岁判的桐城案——那个被债主用烧红的簪子篡改“柒”字的佃农,临终前还攥着半张焦糊的契纸。
暮鼓声从玄武门方向传来,惊醒了沉思的众臣。陈寒趁机展开卷轴:“这是应天府试行新数字半月的成效。民间契约纠纷减少六成,税吏核账效率提升四倍。”他忽然压低声音,“最妙的是——那些专靠篡改契书吃饭的讼棍,如今都改行去物理院学防伪术了。”
笑声如涟漪般在殿内扩散。刘侍郎偷瞄自己袖中的染坊账本,那上面“7.5匹”的记载旁,不知何时被家仆用朱砂画了道防伪波纹。
“诸公!”朱标突然击掌,惊得梁上灰尘簌簌落下,“方才陈卿所言,让朕想起洪武元年的一桩旧事。”他踱步到老御史面前,“当年先帝推行‘户帖’,多少人说‘小民不识字,必生乱子’?可如今——”指尖掠过木架上的琉璃契书,“这些‘〡〢〣’倒成了百姓自保的利器!”
郑清卓的象牙笏板“啪嗒”落地。他忽然想起今晨孙子用炭笔在墙上画的“1+1=2”,那孩子嚷嚷着要学“娘亲记账用的聪明数”。
“老臣……老臣……”大理寺卿的鸠杖在地上划出深深的刻痕,忽然转向陈寒,“那刑部存档的旧案卷……”
“可用两套数字并行标注。”陈寒从袖中取出枚铜制活字,“就像这‘柒’与‘7’并排,真伪立判。”
夕阳最后一抹余晖掠过殿脊,将铜活字照得金光灿灿。朱标忽然解下腰间玉佩递给史官:“今日之议,当载入《洪武宝训》。”玉坠翻转时,露出背面新刻的“100”字样——那是皇太孙昨日用物理院的蚀刻刀所篆。
当更夫的梆子声与巾帼工坊的织机声在暮色中交织时,奉天殿的宫灯次第亮起。光影摇曳间,不知是谁最先发现——那些灯罩上细密的竹篾纹路,正构成无数个“100”的暗记。
……
夕阳的余晖洒在御花园的菜畦上,朱元璋弯腰拔起一株杂草,指尖沾着新鲜的泥土。他听着身后渐近的脚步声,头也不回地甩了甩手上的泥点子:“标儿,咱这畦韭菜比你们早朝热闹多了。”
朱标提着袍角跨过田垄,靴底碾碎了一颗土坷垃。“父皇,陈卿的新数字……”
“急什么。”朱元璋用锄头尖挑起条蚯蚓,黑褐色的虫体在霞光中扭动,“先看看这垄地——左边板结得像户部的旧账本,右边松软得能掐出水来。”他忽然转身,锄柄不偏不倚点在陈寒胸前,“你小子说说,哪边能长出好菜?”
陈寒官服上顿时多了个泥印子。他顺着锄柄望去,只见左侧菜畦的泥土龟裂发白,几株蔫头耷脑的韭菜活像户部老吏的胡子;右侧的土壤却蓬松湿润,嫩绿的菜苗间还蹦跶着几只蚯蚓。
“儿臣明白了。”朱标突然蹲下,抓起两把土在掌心揉搓,“左边的土三十年没深翻过,右边的每季都轮作新肥——就像新旧数字交替使用。”
朱元璋的锄头“咚”地杵进地里,惊飞了菜畦边的麻雀。“当年空印案为啥出的?不就是因为账册上的土太硬,让人钻了空子?”他鞋底碾着土块,裂纹里露出早年间埋下的豆渣肥,“咱发明大写数字那会儿,就像往板结的地里撒石灰——管用是管用,可撒多了反倒烧苗。”
晚风送来厨房熬猪油的香气,陈寒看见老皇帝挽起的裤脚上沾着菜叶碎末。这个曾用铁血手段整顿吏治的帝王,此刻弯腰掐断一根发黄的韭叶,动作轻柔得像在给婴儿擦脸。
“陈小子,你过来。”朱元璋突然招手,锄头尖在菜畦边划出歪扭的“叁”字,“当年户部有个书吏,在‘壹’字上添笔改成‘拾’,贪了九石军粮。”粗糙的指腹抹平字迹,又画了个“3”,“要是换成这鬼画符,他得把半道弯钩都描一遍——你当咱真不懂算学?”
御河对岸传来织女们的笑声,她们正在采收代金券废料培育的靛蓝草。朱元璋眯眼望着那些穿梭的身影,忽然从怀里掏出块帕子——靛青布面上用金线绣着“洪武”二字,针脚细密如新式账册的数字排列。
“标儿,还记得你娘当年怎么教宫女们记账的?”老皇帝抖开帕子,内层密密麻麻记着“三斤二两”“柒钱五分”之类的字样,“她总说‘数无正形,能防奸就行’。”
朱标指尖抚过帕角磨损的线头,那里有马皇后亲手绣的梅花结。他忽然想起幼时见过母亲用炭笔在墙上验算,那些歪扭的数字后来都变成了赈灾粮的精准配给。
“父皇的意思是……”太子捏碎一块硬土,看着碎屑从指缝漏回菜畦,“新数字就像新肥,得和旧土掺着用?”
……
朱标身着明黄太子常服,神色沉稳地踏入殿内,身后跟着手捧奏章的陈寒。
殿内顿时安静下来,众臣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落在那一叠厚厚的文书上。
“今日议两事。”朱标开门见山,指尖轻叩御案,“其一,工部将代金券废料统一回收,改作染布、造纸之用;其二,户部试行新式数字记账,与旧法并行。”话音刚落,殿内顿时一片哗然。
“殿下!”户部侍郎郑清卓率先出列,胡须因激动而微颤,“新数字形如鬼画符,孩童都能篡改!空印案殷鉴不远,若小吏在‘三’上添一笔成‘五’,国库亏空何以察觉?”
他抖开一卷账册,指着上面墨迹未干的阿拉伯数字,“此等儿戏,岂能用于国事!”
“郑大人此言差矣。”陈寒不疾不徐地展开一卷《防伪数字写法》,示意内侍传给众臣,“新数字笔画连贯,添改必留破绽。譬如‘7’字加横虽似‘9’,但若加盖波纹火印——”他举起一张代金券样本,对着晨光展示,“篡改处会显出裂纹。”
工部刘侍郎冷哼一声:“花哨伎俩!祖制用汉字记账千余年,何曾出过乱子?”
他身后几名老臣纷纷附和,有人甚至引经据典:“《周礼》有云‘书同文’,岂能因蛮夷数字废祖宗法度?”
殿角突然传来清朗笑声。
众人回头,只见朱允熥捧着算盘上前:“刘世叔,您家染坊上月用新式织机省下三百匹纱,账册却写‘叁佰’占去半页纸。”他指尖拨动铜制算珠,“若用‘300’记之,核账时辰能省大半——这可是您师爷亲口所言。”
“你!”刘侍郎涨红了脸。此时通政使徐琏出列:“臣核验过浙江清丈田亩的试验账册。新数字记分项细账,核验效率提升七成。”他展开一卷绢布,“这是用阿拉伯数字编号的田契,与汉字对照,一目了然。”
争论愈烈之际,朱标轻咳一声。殿内霎时寂静,只听他缓声道:“孤提议两法并行。钱粮、军械等关键处仍用大写数字防伪,工程算学则许用新数为辅。”
陈寒适时呈上盖有工部大印的公文:“此例规定,擅改关键数字者以贪墨论处。”
老臣们面面相觑。忽然,兵部尚书王弼捋须道:“老臣倒想起一桩旧事——北疆卫所去年用‘壹贰叁’记箭矢损耗,结果书办将‘贰’误写为‘叁’,多拨了三千支箭。”他意味深长地瞥向郑清卓,“若当时用‘2’‘3’之别,岂会因字形相近生误?”
郑清卓语塞,却见陈寒从袖中取出琉璃片:“诸公请看。”
他将琉璃片覆在账册上,阿拉伯数字顿时折射出三重光影,“物理院新制防伪术,篡改即现形。况且——”
他指向殿外候着的匠人,“金陵纸坊已用代金券废料造出新纸,成本仅旧法三成。若拘泥祖制,这些实惠从何而来?”
阳光渐炽,照在朱标案前那卷《数字用法例》上。
他提笔蘸墨,在众臣注视下写下朱批:“准试行。着郑爱卿三日内拟细则呈阅。”笔锋一顿,又添道,“代金券废料所得盈余,悉数拨付物理院。”
退朝时,刘侍郎盯着自己袖中露出一角的染坊新账本,上面赫然印着“7.5匹”的字样。
他叹了口气,终究没再出声反对。
夕阳的余晖透过奉天殿的雕花窗棂,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陈寒指尖轻叩袖中的琉璃片,清脆的声响惊醒了檐下栖息的麻雀。
“诸位大人所虑极是。”他忽然转向那位须发皆白的老御史,“下官记得三年前通州粮案,胥吏在‘叁’字上添两笔改成‘伍’,多领了两千石赈灾粮?”
老御史的象牙笏板“啪”地砸在靴面上。殿角记录起居注的史官笔尖一顿,墨汁在纸页上晕开成乌云状。
“但诸位可曾想过——”陈寒从怀中掏出本蓝皮册子,翻开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贴满市井契书,“民间早有用‘〡〢〣’记数的传统。去岁顺天府核验的田契中,因‘贰’‘叁’字形相近引发的纠纷就有四十七起。”
工部刘侍郎突然冷笑:“陈大人莫要混淆视听!那些是贩夫走卒的粗鄙之法,岂能与朝廷文书相提并论?”他袖中滑落半张染坊账本,阿拉伯数字的墨迹还未干透。
“刘世叔此言差矣。”朱允熥从袖中抖出卷泛黄的《九章算术》,“汉代《算数书》就有‘〡〢〣’的记载,宋代《梦溪笔谈》称其为‘算家便用’。”他指尖点着书页边缘的批注,“先贤徐光启更在《农政全书》里用‘3.5亩’记田亩数——难道这些也是粗鄙之法?”
殿内霎时一静。老臣们交头接耳间,陈寒注意到郑清卓正偷偷用指甲刮擦柱子上贴的告示——那是户部昨日新颁的《税粮征收例》,关键处全用朱笔标着阿拉伯数字。
“本官并非迂腐之人。”刘侍郎突然提高声量,“但百姓若用此等简单数字立契,奸猾之徒在‘1’后添个‘0’……”他做了个提笔手势,官袍袖口沾着的染缸靛蓝在夕照下格外刺目。
陈寒不慌不忙地击掌三下。殿外立刻传来车轮碾过金砖的声响,两名锦衣卫推着蒙布的木架进来。掀开罩布的刹那,满朝哗然——架上竟是用琉璃片层层夹着的民间借据,每张旁侧都贴着对应的阿拉伯数字译本。
“诸位请看这张。”陈寒用银镊子夹起张泛黄的借条,“洪武三年,宛平农户王五借粮‘壹石’,债主在‘壹’字上添‘亅’改作‘五石’。”他翻转琉璃片,裂纹在“壹”字折笔处清晰可见,“但若当初用‘1’字——”镊子又挑起旁边的数字译本,“添笔成‘7’或‘9’都会破坏原字弧度。”
阳光突然穿透云层,将琉璃片照得如同火浣布。朱标眯起眼,看见光影在郑清卓脸上投下细密的数字纹路——这位老臣今晨还偷偷用新数字核对了自家账本。
“老臣还有一虑。”大理寺卿周慎拄着鸠杖出列,“刑部历年所接讼状,因‘拾’改‘佰’、‘仟’改‘萬’引发的田产纠纷不下百起。”枯瘦的手指突然指向木架最下层,“可若百姓都用‘10’‘100’记数,孩童也能在‘1’后添‘0’!”
殿角传来算盘珠子的噼啪声。众人回头,只见朱高炽捧着铜制算盘走来,胖乎乎的手指在“100”档位一拨:“周世伯请看,物理院新制的算盘每档都有定位珠。”他翻转算盘,底部暗格弹出枚铜制火印,“凡过百之数必盖此印,添‘0’即露伪。”
争论间,忽听得殿外传来女子清亮的诵读声。史官探头望去,竟是十几个巾帼工坊的女工捧着《千字文》与《算法统宗》站在丹墀下。为首的刘嬷嬷高举沙盘,盘上“100”的字迹用朱砂掺铁粉写成,在夕阳下泛着金属光泽。
“启禀殿下!”老嬷嬷的声音惊飞檐下麻雀,“老婆子今早带姑娘们去南市买纱线,布商想在‘10两’后添‘0’,被这铁粉字烫了手!”她颤巍巍呈上沙盘,盘底还粘着半片烧焦的指甲——分明是企图篡改者的。
朱标忽然离座,蟒纹靴踏过满地的光影。他拾起沙盘仔细端详,指腹抚过“100”的笔画转折处:“周卿,你掌刑狱多年,可曾见过用烙铁伪造的借据?”
老寺卿的鸠杖“咚”地杵在地上。他想起去岁判的桐城案——那个被债主用烧红的簪子篡改“柒”字的佃农,临终前还攥着半张焦糊的契纸。
暮鼓声从玄武门方向传来,惊醒了沉思的众臣。陈寒趁机展开卷轴:“这是应天府试行新数字半月的成效。民间契约纠纷减少六成,税吏核账效率提升四倍。”他忽然压低声音,“最妙的是——那些专靠篡改契书吃饭的讼棍,如今都改行去物理院学防伪术了。”
笑声如涟漪般在殿内扩散。刘侍郎偷瞄自己袖中的染坊账本,那上面“7.5匹”的记载旁,不知何时被家仆用朱砂画了道防伪波纹。
“诸公!”朱标突然击掌,惊得梁上灰尘簌簌落下,“方才陈卿所言,让朕想起洪武元年的一桩旧事。”他踱步到老御史面前,“当年先帝推行‘户帖’,多少人说‘小民不识字,必生乱子’?可如今——”指尖掠过木架上的琉璃契书,“这些‘〡〢〣’倒成了百姓自保的利器!”
郑清卓的象牙笏板“啪嗒”落地。他忽然想起今晨孙子用炭笔在墙上画的“1+1=2”,那孩子嚷嚷着要学“娘亲记账用的聪明数”。
“老臣……老臣……”大理寺卿的鸠杖在地上划出深深的刻痕,忽然转向陈寒,“那刑部存档的旧案卷……”
“可用两套数字并行标注。”陈寒从袖中取出枚铜制活字,“就像这‘柒’与‘7’并排,真伪立判。”
夕阳最后一抹余晖掠过殿脊,将铜活字照得金光灿灿。朱标忽然解下腰间玉佩递给史官:“今日之议,当载入《洪武宝训》。”玉坠翻转时,露出背面新刻的“100”字样——那是皇太孙昨日用物理院的蚀刻刀所篆。
当更夫的梆子声与巾帼工坊的织机声在暮色中交织时,奉天殿的宫灯次第亮起。光影摇曳间,不知是谁最先发现——那些灯罩上细密的竹篾纹路,正构成无数个“100”的暗记。
……
夕阳的余晖洒在御花园的菜畦上,朱元璋弯腰拔起一株杂草,指尖沾着新鲜的泥土。他听着身后渐近的脚步声,头也不回地甩了甩手上的泥点子:“标儿,咱这畦韭菜比你们早朝热闹多了。”
朱标提着袍角跨过田垄,靴底碾碎了一颗土坷垃。“父皇,陈卿的新数字……”
“急什么。”朱元璋用锄头尖挑起条蚯蚓,黑褐色的虫体在霞光中扭动,“先看看这垄地——左边板结得像户部的旧账本,右边松软得能掐出水来。”他忽然转身,锄柄不偏不倚点在陈寒胸前,“你小子说说,哪边能长出好菜?”
陈寒官服上顿时多了个泥印子。他顺着锄柄望去,只见左侧菜畦的泥土龟裂发白,几株蔫头耷脑的韭菜活像户部老吏的胡子;右侧的土壤却蓬松湿润,嫩绿的菜苗间还蹦跶着几只蚯蚓。
“儿臣明白了。”朱标突然蹲下,抓起两把土在掌心揉搓,“左边的土三十年没深翻过,右边的每季都轮作新肥——就像新旧数字交替使用。”
朱元璋的锄头“咚”地杵进地里,惊飞了菜畦边的麻雀。“当年空印案为啥出的?不就是因为账册上的土太硬,让人钻了空子?”他鞋底碾着土块,裂纹里露出早年间埋下的豆渣肥,“咱发明大写数字那会儿,就像往板结的地里撒石灰——管用是管用,可撒多了反倒烧苗。”
晚风送来厨房熬猪油的香气,陈寒看见老皇帝挽起的裤脚上沾着菜叶碎末。这个曾用铁血手段整顿吏治的帝王,此刻弯腰掐断一根发黄的韭叶,动作轻柔得像在给婴儿擦脸。
“陈小子,你过来。”朱元璋突然招手,锄头尖在菜畦边划出歪扭的“叁”字,“当年户部有个书吏,在‘壹’字上添笔改成‘拾’,贪了九石军粮。”粗糙的指腹抹平字迹,又画了个“3”,“要是换成这鬼画符,他得把半道弯钩都描一遍——你当咱真不懂算学?”
御河对岸传来织女们的笑声,她们正在采收代金券废料培育的靛蓝草。朱元璋眯眼望着那些穿梭的身影,忽然从怀里掏出块帕子——靛青布面上用金线绣着“洪武”二字,针脚细密如新式账册的数字排列。
“标儿,还记得你娘当年怎么教宫女们记账的?”老皇帝抖开帕子,内层密密麻麻记着“三斤二两”“柒钱五分”之类的字样,“她总说‘数无正形,能防奸就行’。”
朱标指尖抚过帕角磨损的线头,那里有马皇后亲手绣的梅花结。他忽然想起幼时见过母亲用炭笔在墙上验算,那些歪扭的数字后来都变成了赈灾粮的精准配给。
“父皇的意思是……”太子捏碎一块硬土,看着碎屑从指缝漏回菜畦,“新数字就像新肥,得和旧土掺着用?”
……
本文网址:http://www.yuedudaye.com/xs/5/5873/532291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yueduday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