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海外农作物,朱元璋暴怒!

推荐阅读:谁说他修仙天赋差的?唯利是图男女仆的人设至上两眼一睁就是干,反派不干我来干离婚时你耍狠,我再嫁你哭什么特工:开局郑耀先和我接头哥哥别装了!你是真有实力重生东京1986剖析万物,从渔民到水德真君!足球:神级中场,重铸多特荣耀

    【西山大营。】
    【朱由检分配完土地后,又命人背上来了好几十个麻袋,里面装的满满当当,从外部看起来好像是粮食。】
    【“诸位,这里一些新的谷物稻种,现在分发给你们,从今年开始,你们就种植这些农作物。”】
    【说完,朱由检便让王承恩将这些种子分发给每一个难民子弟的家属。】
    【“皇爷,这是什么种子?为何我们从来没见过?”有土生土长的老农户捧着种子,研究了半天,都没看出来是什么粮食,忍不住壮起胆子高声问道。】
    【这同样也是其他人心中的疑问。】
    【他们这些难民大部分都是以农耕为主的小老百姓,一辈子都跟田地和种子打交道,一眼便能认出各种谷物稻种,但他们都没见过今日朱由检分发的这些种子。】
    【“这是两种农作物的种子,分别是红薯和玉米。”朱由检解释道:“这两种粮食的亩产量,要远高于稻谷,如今朝廷缺粮,种植这两种农作物最为合适。”】
    【红薯和玉米并不是大明本土的农作物,而是从海外传过来的,只在京城内外少部分传播,绝大部分的老百姓从来没见过这两种粮食。】
    【听完朱由检的解释,难民子弟以及他们的家属们全都默默点头。】
    【他们其实对朱由检的话半信半疑,毕竟大伙都不了解这两种农作物,谁也不知道产量如何,未知的事物总是会让人心有疑虑。】
    【但这是朱由检的命令,他们还是会无条件的服从。】
    【朱由检让他们种红薯和玉米,他们就去种。】
    【“马上就要开春了,正是耕种的黄金时候,大伙加把劲,争取半年以后,来一个大丰收。”朱由检笑呵呵的说道。】
    【“皇爷放心,别的不敢说,种庄稼老头子还没服过谁。”】
    【“我们也是!我们家一定会没日没夜的种地,以报答皇爷的大恩大德。”】
    【“那咱们就比比看,谁种的粮食多。”】
    【“好啊,等到丰收的时候,粮食全都给皇爷送去,我们只留一小部分过活就足够了。”】
    【“说的对!”】
    【在场的难民家属们全都干劲十足,他们没什么本事,只有拼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去报答朱由检。】
    【“不必如此,以地契规定便可。”朱由检摇头道。】
    【在赠予他们地契的时候,他早已规定好收获的粮食以三七分成,三成上缴内帑,七成留给百姓自用。】
    【说的更直白点,朱由检其实就是这些人的地主,而这些难民子弟更像是他的私人部曲,只听从他的命令。】
    “红薯和玉米?”
    听到这两种陌生的粮食名字,朱元璋不禁皱起了眉头。
    他也是农户出身,祖宗十八代都是以耕种为生的农民,对各种农作物可谓是了如指掌。
    但他想了半天,都没想出来红薯和玉米到底是何种农作物。
    “老大,你听说过这两种农作物吗?”朱元璋望向一旁的朱标。
    朱标一脸茫然的摇头。
    朱元璋又看了一眼朱棣,但看到这小子一副像极了痴呆儿的模样,便立马收回了问他的心思。
    这个逆子带兵打仗有一套,让他识别农作物,那还不如让母猪去爬树。
    随后,朱元璋便叫来了户部尚书,可户部尚书同样也不知道这两种农作物的来源。
    “你这个户部尚书是干什么吃的,连粮食都分不清楚?”
    朱元璋满脸写着不悦。
    “陛下饶命,是微臣无能。”
    户部尚书赶紧跪在地上,吓得心脏砰砰直跳。
    自从天幕出现之后,他们这些洪武一朝的官员们,日子更加难过了。
    天幕里的文官集团动不动就抱团反抗皇权,这让朱元璋不免将怒火迁到本朝文官上面。
    虽然这些官员并没有结党营私,但朱元璋还是看他们不顺眼。
    “爹,你消消气。”
    朱标赶紧劝说道:“刚刚天幕上面不是说了吗?这两种农作物是大明晚期从海外传进来的,王尚书不认得也情有可原。”
    “哼!”
    一听到这些农作物是从海外传进来,朱元璋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我天朝上国,地大物博,何须从海外引进粮食?”
    “还说这个玉米和红薯亩产量要高于稻谷,这不是胡说八道吗?哪有比稻谷产量还要高的粮食?”
    “要是有的话,咱这个八辈老农民还能不知道?”
    他越说越起劲,从红薯和玉米一直抨击到禁海一事。
    “还有,这些后世子孙太不像话了!”
    “咱说过,大明要禁海,片甲不得下海,这些粮食是怎么从海外传进来的?”
    “老四,这肯定又是你的子孙干的好事吧?”
    “说不定,就是你小子违抗了咱的遗训。”
    朱元璋严厉的瞪着朱棣。
    他在登基之初,就已经斥下严令,大明全界禁海,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吏,片甲不得下海。
    为防止不必要的风险,他还要让大明所有后世之君都严格遵守他的这条命令。
    但很显然,跟之前他留下的各种遗训一样,这道命令也没有后世之君遵守。
    “爹,我冤枉啊,这事肯定不是我干的。”
    朱棣赶紧为自己辩解。
    年轻的他所有的心思都在跟北边的游牧民族作战,完全不了解海外,更不懂出海有什么意义。
    “你最好是这么想。”
    朱元璋收回严厉的眼神,望着天幕里的朱由检,目光转瞬柔和起来,自信满满的说道:“咱的宝贝子孙朱由检肯定就会听咱的话,以后一定也会禁海。”
    正如朱元璋自己所说,他出生在一个世代贫农的家庭,骨子里传统的小农思想根深蒂固。
    海洋的广阔和未知,是他无法掌控的,当然也就不喜欢。
    他宁愿将大明打造成牢不可破的堡垒,永远与外界隔绝,世世代代延续自家的江山社稷。
    当然,以这个时代的局限性,朱元璋这么想无可厚非,任何人在他这个位置上,都肯定会在第一时间稳固自己和后代子孙的权利。

本文网址:http://www.yuedudaye.com/xs/3/3018/223249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yueduday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