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不止是一代人
推荐阅读:不败战神杨辰、刚无敌,轮回者老婆求我赐传承、剑来:开局镇守剑气长城、遮天:神话时代,我盘古开天证道、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汉风烈烈起南洋、精灵:你怎么在精灵世界修仙啊?、任职锦衣卫,从掠夺刀法天赋开始、游戏王:您的好友正在杀出冥界、凡人之每年一个修仙金手指、
京城,大华无线电仪器厂。</br> “小郑,来了。”</br> “嗯。”</br> 郑渊洁今天还要上晚班,他是退伍机务人员,以前在部队修飞机,歼6,退伍以后就被分到了这里,当水泵工人。</br> 这货从小就展露出点离谱,曾经打把雨伞就从二楼跳下去,还因为在教室拉了一口袋的拉炮被开除。</br> 长大了进了部队一开始想当飞行员,无奈成分不好,加上他脸上有疤,不符合要求,只能当个修飞机的。</br> 修飞机也不安生,有次揣着一只麻雀就上歼6了,干了一阵子活,一拍脑门儿。</br> 卧槽,麻雀没了!</br> 老郑的心也凉了。</br> 要是找不着麻雀,他人也该没了。</br> 最后飞机都拆了,愣是没找着这只麻雀,处理结果就是后来他在部队干了五年多,数理化学习都是第一,干部混不上,连dang都没入。</br> “今儿又写什么东西?”他要接替班的同志问了一句。</br> “今天不写了。”郑渊洁老老实实回答,“今天看一会儿别人写的。”</br> 一边说着,他看了眼水池,按下去操作台的蓝色按钮。</br> 他的工作内容很简单,看水泵和装水的水池,上班的时候,按一下蓝色按钮,送水,等到下班的时候,按一下红色的按钮,停水。</br> 一个月的工资四十一块七毛五。</br> 俗话说得好,灵感总是来自于摸鱼。</br> 这一点在电厂的老刘也有话要说,毕竟他和他一样,都是工作清闲,就写东西来打发时间,顺便赚钱。</br> 在熟悉的工位坐下,郑渊洁从挎包里取出江弦给他的那册《儿童文学》。</br> “他这样的作家写什么儿童文学?”郑渊洁嘟囔一嘴。</br> 他一开始也不是写儿童文学的,他给自己列了一个文体清单,逐个尝试:诗歌、、报告文学、科幻、漫画。</br> 都不行,这才试到了童话上面。</br> 如果童话也不行,最后一条是相声。</br> “草房子?”</br> 看了眼目录,这期的目录格外简短,《草房子》这篇文章就安排在这一期杂志的最前面,可以说这一期也几乎都是这篇文章,郑渊洁不需要刻意翻动页码,直接找到的首页。</br> “草房子”三个字是竖着排列,旁边有一行几百个字的编者按。</br> 撰写的大意即这是一部富有品味、格调高雅的儿童长篇,中很多描写都会把你拉回孩童时代,引起深深的共鸣,这篇不光是给孩子看的,就算是大人看了,也会被触动。</br> 江弦这一次的叙述风格浅易而又深刻、谐趣而又庄重,故事围绕桑桑和几个油麻地小学的孩子展开,讲述了桑桑六年的小学时光,他们有血有肉,眼泪和笑容都一样沉重珍贵。</br> 看到《草房子》这样的名,郑渊洁联想到的很多,房子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因为供需关系是很紧俏的资源,草房子,似乎一下就给这个沉重的词语赋上了一层梦幻色彩。</br> 这就让郑渊洁生出几分继续阅读下去的兴趣。</br> 车间的环境很嘈杂,不过郑渊洁早已习惯,平时写作中很快就会被拉入另外一个世界,今天看江弦的这篇也不例外,迅速的被拉入了那个梦幻的油麻地。</br> 晚班是比较难捱的,昏黄的灯光从高悬的灯管中洒下,机器轰隆隆的作响,空气中弥漫着机油、铁锈以及某种不易察觉的化工原料味道。</br> 天快亮的时候,郑渊洁已经看到了结尾。</br> “桑桑已经考上了中学。桑乔因为工作的出色,已被任命到县城边上一所中学任校长。桑桑以及桑桑的家,又要随着父亲去另一个陌生的地方。</br> 桑桑去了艾地,已向奶奶作了告别。桑桑向蒋一轮、温幼菊、杜小康、细马、秃鹤、阿恕.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孩子们,也一一作了告别。</br> 桑桑无法告别的,只有纸月。但桑桑觉得,他无论走到哪儿,纸月都能看到他。</br> 油麻地在桑桑心中是永远的。</br> 桑桑望着这一幢一幢草房子,泪水朦胧之中,它们连成了一大片金色。</br> 鸽子们似乎知道了它们的主人将于明天一早丢下它们永远地离去,而在空中盘旋不止。最后,它们首尾相衔,仿佛组成了一只巨大的白色花环,围绕着桑桑忽高忽低地旋转着。</br> 桑桑的耳边,是好听的鸽羽划过空气发出的声响。他的眼前不住地闪现着金属一样的白光。</br> 一九六二年八月的这个上午,油麻地的许多大人和小孩,都看到了空中那只巨大的旋转着的白色花环.”</br> 故事戛然而止。</br> 郑渊洁看完之后,没有第一时间合上,而是带着一丝震撼重新翻至这篇的第一页,看向第一行。</br> “那是一九六二年八月的一个上午,秋风乍起,暑气已去,十四岁的男孩桑桑,登上了油麻地小学那一片草房子中间最高一幢的房顶”</br> 至此,这篇才像是结尾所写的盘旋在空中的鸽子一样,首尾相衔,仿佛组成了一只巨大的白色花环。</br> 郑渊洁一脸的意犹未尽,带着几分不舍,离开了那片金黄色的油麻地。</br> 看向四周,他双目之中仍带着些疏离。</br> 里的孩子们全都浮现于眼前。</br> 郑渊洁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叫杜小康的孩子。</br> 杜小康被称作“杜家大少爷”,是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的孩子,有油麻地最高大也最结实的房子,小青砖,小青瓦,朱红院门。</br> 他有所有孩子们羡慕的皮带,油汪汪的,其他小孩只有一条线绳系裤腰,所以每回撒尿的时候,杜小康的派头都是最优雅的那个。</br> 他就像是小学时候班里每个小男孩都偷偷恨得牙都痒的那个男生。</br> 往往这个男生担任班长,家境好、学习好、人也更成熟,品学兼优,从他身上你挑不出一丝儿不好,而这也是他唯一不好的地方。</br> 郑渊洁很快就想到自己小学时班上的这么一个人,虽然他四年级就被开除,但也记得这么一个人。</br> 就像是桑桑和杜小康一样,他和他的关系很特殊,有友谊又暗暗想和他较劲。</br> 在当中,杜小康突逢家境败落。</br> 他辍学以后随父亲在芦荡养鸭,放鸭失败后,他把五只双黄鸭蛋全部送给了桑桑,这是他从大芦荡带回来的全部财富。</br> 桑桑也把自己心爱的鸽子卖掉,把钱统统给了杜小康帮助他渡过难关。</br> 故事最后,曾经的“天之骄子”杜小康在学校门口摆起了小摊,成长为一个为家庭生计拼搏的男子汉。</br> 这一刻,恐怕没人不被杜小康身上闪光的魅力所感动。</br> 发表以后,文学评论家也要说了:江弦在儿童文学的领域又写出了他最擅长的“人物弧光”。</br> “怎么写的这么好。”郑渊洁把《儿童文学》合上,长长的叹一口气。</br> 看过江弦这篇文章以后,他算是彻底服气。</br> 人家还真不是靠着自己的名气说服了《儿童文学》,他写的确实是好,好到郑渊洁甚至迫不及待的想再读个一遍。</br> “郑渊洁同志,该换班了。”交接班的同志喊他一声,他这才目光迷离的站起,检查一眼水泵运行状态,按下停水按钮。</br> 回宿舍的路上,郑渊洁仍旧在琢磨着江弦的这篇。</br> 他写童话的原因是很功利性的,在《人民X报》上看到了计X生X即将开始,他当时立马意识到:</br> 一家人如果生3个孩子,那一定是1本书3个孩子轮着看,但如果是一家人生1个孩子,那肯定恨不得给这个孩子买30本书。</br> 于是他开始写童话故事。</br> 如今但看完了江弦这篇,他忽然间觉得自己以前写的东西太苍白了。</br> 儿童文学不应该只有小孩子喜欢,也应该写给大人才对。</br> 或者说童话不应该是简单的小故事,应该带点说教的气息他写不出来,但他会写讽刺。</br> 京城市青年沟。</br> 刚上中学的夏林坐在书桌前,捧着隔壁班男孩送的《儿童文学》津津有味的读着。</br> 《儿童文学》这部期刊在他们中学里头很火,而这一期的《儿童文学》格外难买。</br> 同学们之间都在传,那篇《草房子》写的特别好看,小孩子就是这样,流行什么大家就一起追捧,说没看过在学校里都有点抬不起头。</br> 这就和90年代说四大天王、迈克尔杰克逊一样,哪怕不知道没听说过,也得装作知道,赶个时髦。</br> 夏林太喜欢《草房子》这个故事了,油麻地这群小孩子的友谊让她很羡慕,因为从小身体不好,家里管教的很严,她缺失了这样一段美好的童年。</br> 也没有过那样一群灵动的伙伴。</br> 纸月。</br> 她真喜欢这个角色的名字,比她的名字美多了,恨不得自己名字就改叫纸月。</br> 夏林绝对不会想到,以后她确实会再改两个名字。</br> 一个叫王靖雯,一个叫王菲。</br> “你在看什么?”</br> 母亲夏桂影破门而入,“给我看看。”</br> “没什么。”夏林连忙将这本书藏到身子底下,可还是被手快的母亲夺了过去。</br> “儿童文学?伱多大了还看这个?!”</br> “这又不是小孩子看的。”夏林嘴硬,快到叛逆期的年龄,但还没能完全叛逆起来。</br> 夏桂影呵斥她几句,抽了她屁股几下,而后将书没收。</br> “吃饭。”</br> 夏桂影是文工团女高音,丈夫常年在外工作。</br> 吃过晚饭,她听了会儿收音机,很快就到夜里,孩子们都睡下了。</br> 她一个人辗转难眠,无所事事,随手翻开床头的那册《儿童文学》乱看。</br> “草房子?”</br> 夏桂影无事可做,看到那行编者按以后,有些来了兴趣,看向第一行。</br> 夜渐渐深了。</br> 夏林半夜被尿意憋醒。</br> 她趿拉着鞋子,穿条裤衩和背心,下床去摸床底下的尿盆儿。</br> 结果看到母亲那边煤油灯还亮着。</br> 借着微弱的灯光,夏林能看到母亲捧着那本原属于她的《儿童文学》,边看边揉眼睛。</br> “这故事也太感人了。”</br> “这哪是写给小孩儿看的啊,写的太好了。”</br> 《儿童文学》杂志的九月刊已经发行一周了。</br> 因为是儿童文学刊物,很少有小读者能有条件写信,也就没办法像其他文学刊物一样得到及时的反馈。</br> 不过编辑部的人有自己的办法。</br> 这一天是9月10日,9月10日这会儿还不是教师节,那是几年以后一帮孙子定的。</br> 中少总社离王府井不远,徐德霞跟着童话组组长一块儿来到王府井的新华书店,先转了一圈儿,店里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br> 和后世的书店不一样,这会儿的书店是栏柜式售书,读者扎在栏柜外面,要什么书和营业员说,然后营业员去架子上拿。</br> 徐德霞跟组长等了一会儿,见营业员有了空闲,才一个箭步过去,二人显然熟络。</br> “我们这一期《儿童文学》卖的怎么样了?”</br> “卖的特别好,我估计库存剩的都不多了,你们得加印啊。”</br> 徐德霞吃了一惊。</br> 要知道王府井这家新华书店已经扩建过两次,总建筑面积六千多平,年销售图书3万至6万种,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书店。</br> 应该说全京城他们这里供货都是最大的,这一期《儿童文学》这才上市了一个多星期,就卖的这么夸张?</br> “你们《儿童文学》这一期上面那个《草房子》写的真好。”营业员忍不住夸奖,“我和我孩子都看过了,都很喜欢,能帮我跟江弦同志要个签名么?我孩子现在特别喜欢他。”</br> “有机会一定。”童话组组长答应下来。</br> 两人说话间,就又有个女同志抱着孩子上来,“同志,9月刊《儿童文学》还有么?有一篇《草房子》的那个。”</br> “这是你看还是你儿子看啊?”组长笑着问了一句。</br> 女同志看他一眼,“我先看,看完讲给我儿子听,听我们单位几个同事说的,这期那篇《草房子》特别好,大人小孩儿都能看。”</br> 徐德霞静静听着,心想前几年江弦才在文坛崭露头角,这会儿作品影响的已经不只是一代人了。
本文网址:http://www.yuedudaye.com/xs/0/84/4425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yueduday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